
[Dujiang Weirs] 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川省灌縣境内。該工程為公元前256年秦朝時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以後曆代又經改造,工程系将部分岷江水引到成都平原灌溉農田,過去總灌溉面積20多萬公頃,目前已達46萬公頃
在 四川省 都江堰市 城西北 岷江 中。古時曾在 都安縣 境内,稱為 都安堰 。 宋 元 後,相繼修治,稱 都江堰 。為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 戰國 初, 蜀 相 開明 決 玉壘山 ,分引 岷江 水,以排除水患。 秦昭王 時, 蜀郡 太守 李冰 父子訪察地形,因勢利導,完成了 都江堰 的排灌水利工程。調濟水量,用以灌溉 川 西平原土地, 蜀 郡由此變為殷富之區,號稱“天府”。曆代屢有擴建整修。建國後,經大力修治擴建,灌溉面積已擴大到800馀萬畝。參閱《史記·河渠書》。
都江堰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遊,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時期,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該工程以無壩引水為特征,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組成,兼具防洪、灌溉、航運等功能,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從漢語釋義角度,“都江堰”一詞中“都”指彙聚之意,“江”指岷江,“堰”則為擋水低壩,整體含義可理解為“岷江上的分水樞紐”。據《辭海》解釋,其名稱源于宋代文獻記載,因工程位于古都安縣境内,且以堰引水而得名。
該工程體現了中國古代“道法自然”的治水智慧,魚嘴分水堤根據岷江彎道環流原理實現四六分水(冬夏比例自動調節),飛沙堰利用離心力排沙,寶瓶口通過人工開鑿的玉壘山缺口精準控制進水量。這些設計至今仍保持原始形态運行,灌溉面積達千萬畝。
2000年,都江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其持續使用2200餘年的曆史,印證了《華陽國志》所載“水旱從人,不知饑馑”的生态價值。水利專家黃萬裡在《中國水利史》中評價其為“系統工程的鼻祖”。
都江堰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城西的岷江上,由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以下是其核心内容的詳細解釋:
都江堰是世界現存最古老且持續使用的大型無壩引水樞紐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引水口三部分組成。它通過科學設計,将岷江水分流為内江和外江,兼具灌溉、防洪、水運等功能,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4、5、10等權威來源。
暗溝跋扈恣睢拜禮白蒙蒙抱珥保役鞭子比肩并起不以為奇成和出有入無電匣子端下反面文章非池中物宮奇構扇關樓厚德灰動活歡揀罷假人鮆力舉炮橘子刊授喀秋莎蘭芝常生老患陸船閩峤辔靷偏端漂鹵千條萬縷氣力清楚秦樓謝館瞿地任聽溶溶芮芮色聽砂鍋砸蒜扇闆懾锉神經質蛇皮癬手抄本耍青頭足異所退士突怒刓弱飨廟相約仙毬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