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意思、都江堰的詳細解釋
都江堰的解釋
[Dujiang Weirs] 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川省灌縣境内。該工程為公元前256年秦朝時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以後曆代又經改造,工程系将部分岷江水引到成都平原灌溉農田,過去總灌溉面積20多萬公頃,目前已達46萬公頃
詳細解釋
在 四川省 都江堰市 城西北 岷江 中。古時曾在 都安縣 境内,稱為 都安堰 。 宋 元 後,相繼修治,稱 都江堰 。為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 戰國 初, 蜀 相 開明 決 玉壘山 ,分引 岷江 水,以排除水患。 秦昭王 時, 蜀郡 太守 李冰 父子訪察地形,因勢利導,完成了 都江堰 的排灌水利工程。調濟水量,用以灌溉 川 西平原土地, 蜀 郡由此變為殷富之區,號稱“天府”。曆代屢有擴建整修。建國後,經大力修治擴建,灌溉面積已擴大到800馀萬畝。參閱《史記·河渠書》。
詞語分解
- 都的解釋 都 ū 大都市:都市。都會。通都大邑。 一國的最高行政機關所在的地方,京城:首都。國都。京都。建都。 美好:“雍容閑雅,甚都”。都麗。都雅。 總:都為一集。 居:“都卿相之位”。 古代稱頭目、首領。
網絡擴展解釋
都江堰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城西的岷江上,由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以下是其核心内容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都江堰是世界現存最古老且持續使用的大型無壩引水樞紐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引水口三部分組成。它通過科學設計,将岷江水分流為内江和外江,兼具灌溉、防洪、水運等功能,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
二、曆史背景
- 修建目的:成都平原早期水旱災害頻發,李冰父子因地制宜,以“分流導江、築堰引水”理念治理岷江。
- 曆史地位:曆經2200餘年仍在使用,是秦統一後鞏固巴蜀經濟的重要基礎,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三、核心功能
- 灌溉:灌溉面積從最初的20萬公頃擴展至現今的1130萬畝,覆蓋四川7市40縣。
- 防洪:通過魚嘴分洪、飛沙堰排沙,有效調節岷江水量,減少洪澇災害。
- 生态與綜合效益:以無壩引水實現人、水、地和諧,兼具城市供水、發電、旅遊等功能。
四、文化與科技價值
- 工程智慧:采用“深淘灘、低作堰”等經驗性設計,體現古代水利科技巅峰。
- 文化遺産: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現為國家5A級景區,代表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4、5、10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都江堰(dū jiāng yàn)是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的一個地名,也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水利工程。這個詞可以拆分成“都”、“江”和“堰”三個部分。其中,“都”部分的部首是“阝”,筆畫數為3;“江”部分的部首是“水”,筆畫數為4;“堰”部分的部首是“土”,筆畫數為 12。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公元256年前後,由東漢時期的一個名叫李冰的工程師主持修建。在繁體字中,都江堰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代漢字中寫都江堰的方式也與現代相似。例如,“都”字在古代寫作“阜”;“江”字在古代寫作“河”或“泛”;“堰”字在古代寫作“阡”或“闫”。以下是一個例句:“都江堰是中國的一項重要水利工程。”關于組詞,我們可以組成“都市”、“江水”和“堰壩”等。與都江堰相關的近義詞有“蓉都水利工程”、“都江堰景區”等。反義詞則沒有特别的相關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