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處事不果決。《漢書·匡衡傳》:“ 衡 上疏曰:‘勇猛剛強者戒於大暴,仁愛溫良者戒於無斷。’”《南史·張弘策傳》:“﹝ 弘策 ﹞陳計於 懿 曰:‘ 祏 怯而無斷, 暄 弱而不材。’” 唐 柳宗元 《送李判官往桂州序》:“飾於華者,嘗病於無斷,故放而不制。”
“無斷”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含義
在漢語詞彙中,“無斷”的本義是處事不果決、缺乏決斷力。這一含義在古籍中常見,例如《漢書·匡衡傳》提到“仁愛溫良者戒于無斷”,強調性格溫人需警惕優柔寡斷的缺點。
古籍出處與示例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性格弱點,尤其在文學或曆史評論中,指人在決策時猶豫不決、拖泥帶水的狀态。
近義詞與反義詞
其他釋義注意
需注意“無斷”在網絡語境中可能指代作家吳宇翔的筆名(如、6所述),但此為人名用法,與詞語本義無關。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法差異,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無斷」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作名詞,表示沒有事先征求或得到允許而進行的行為或者狀态。
「無斷」的部首是「無」,筆畫數為7。
「無斷」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字形經過演變後逐漸形成。繁體形式為「無斷」。
古代漢字寫作「無斷」,同樣表示沒有得到允許或事先征求意見的行為。
1. 她的行為毫無考慮,完全是無斷的。
2. 在沒有征得許可的情況下,無斷使用他人的作品是不對的。
無斷分為「無」和「斷」兩個字,可以與其他字組成新詞,如「無理斷言」、「無中生有」等。
近義詞包括「擅自」、「非法」、「越權」等,它們都具有未經允許或超出合法權限的意思。
反義詞包括「有斷」、「有權」,即經過允許或依法行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