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蘅的意思、杜蘅的詳細解釋
杜蘅的解釋
見“ 杜衡 ”。
詞語分解
- 杜的解釋 杜 ù 落葉喬木,果實圓而小,味澀可食,俗稱“杜梨”,亦稱“甘棠”、“棠梨”。木材可做扁擔或刻圖章。 阻塞(?),堵塞(乮 ):杜絕。杜塞(乮 )。杜門謝客,防微杜漸。 〔杜撰〕憑自己的意思沒有根據地
- 蘅的解釋 蘅 é 〔蘅蕪〕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 〔杜蘅〕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在山地,開紫色小花。根莖可入藥。亦作“杜衡”。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對“杜蘅”一詞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與植物特征
杜蘅(學名:Asarum forbesii)是馬兜鈴科細辛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杜衡、杜若、楚蘅等。其形态特征包括:
- 葉片:心形或馬蹄狀,葉面有白斑,暗綠色且厚實有光澤;
- 根莖:肉質根粗大,地下根莖節間短;
- 花朵:暗紫色小花,冬季至春季開放,聚集成串;
- 高度:植株低矮,約15-25厘米。
2.藥用價值
杜蘅自古被中醫視為重要藥材:
- 傳統功效:性溫味辛,可散風寒、祛濕毒、潤髒腑,主治胸脅逆氣、頭痛流涕、痰喘等症;
- 現代研究:具有抗過敏、抗菌、鎮痛、降脂等作用;
- 外用:根莖可消腫化瘀,治療癰腫瘡毒和跌打損傷。
3.文化與曆史記載
- 《山海經》:描述其“狀如葵,氣味似蘼蕪”,佩戴可助馬疾行,食用可治瘿病(甲狀腺腫大);
- 文學象征:屈原《九歌》等古籍将其與高潔品性關聯,比喻君子賢人;
- 李時珍評價:《本草綱目》将其列為“上品”,強調其對腎髒和膀胱的益處。
4.分布與用途
- 地理分布:主要生長于中國長江以南,如浙江、江蘇、湖南等地;
- 實用功能:古代用作香料熏衣祛穢,現代兼具觀賞和藥用價值。
5.補充說明
- 名稱辨析:常與“杜衡”混用,部分文獻中“杜蘅”也指代其他植物(如杜若),需結合上下文區分;
- 發音:拼音為“dù héng”,注音“ㄉㄨˋ ㄏㄥˊ”。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本草綱目》《山海經》等典籍或權威植物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杜蘅(dù héng)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一種花卉植物,也叫作杜鵑花。杜蘅的部首是木,筆畫數為9。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是由“杜”和“蘅”兩個字組合而成的。杜蘅的繁體字寫法為「杜蘅」。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杜蘅的寫法并未有太大變化。早期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但整體而言仍然保持着相似的形狀和結構。
以下是一個關于杜蘅的例句:
杜蘅花開時,花香四溢,美不勝收。
與杜蘅相關的組詞有:杜蘅樹、杜蘅花、杜蘅園等。
與杜蘅相近的詞語有:杜鵑、杜鵑花、鈴蘭等。
目前暫未找到與杜蘅相反或反義的詞語。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