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式的意思、典式的詳細解釋
典式的解釋
(1).典範,法式。 漢 王符 《潛夫論·三式》:“ 孝文皇帝 始封外祖,因為典式,行之至今。” 唐 蘇鹗 《杜陽雜編》卷下:“ 宣宗皇帝 英明儉德,器識高遠,比在藩邸,常為諸王典式。” 明 李東陽 《三錫堂記》:“顧非文學之中選,才行之應格,階資之合典式,則不得與。”
(2).典禮,儀式。《後漢書·應劭傳》:“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 劭 所立。”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若問以墳索之微言……軍國社稷之典式,古今因革之異同,則怳悸自失。”
詞語分解
- 典的解釋 典 ǎ 可以作為标準的書籍:典籍。字典。詞典。經典。引經據典。 标準,法則:典章。典制。典故(.典制和掌故;.詩文裡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典範。典雅。典禮。典型。 指典禮:盛典。大典。 主持,主
- 式的解釋 式 ì 物體外形的樣子:式樣。樣式。 特定的規格:格式。程式。 典禮,有特定内容的儀式:開幕式。閱兵式。 自然科學中表明某些關系或規律的一組符號:分子式。算式。公式。 一種語法範疇,表示說話者對所說事
網絡擴展解釋
“典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一、典範與法式
指可被效仿的标準或規範,常用于描述具有權威性的模式或準則。例如:
- 漢朝王符在《潛夫論·三式》中提到,漢孝文帝分封外戚時創立了典式,成為後世遵循的範例。
- 唐代蘇鹗《杜陽雜編》記載,唐宣宗因品行高潔被諸王視為典式。
使用場景:多用于學術、制度設計或曆史分析中,強調對傳統規範的繼承(如、)。
二、典禮與儀式
指正式的禮儀活動或程式,如朝廷制度中的典禮流程。例如:
- 《後漢書·應劭傳》提到,東漢時期的百官典式多由應劭制定。
- 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批評時人輕視典式(禮儀制度)的現象。
使用場景: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讨論禮儀文化的語境(如、)。
補充說明
- 與“典型”的區别:典式更強調規範性(如制度、儀式),而“典型”側重代表性(如人物、事件)。
- 現代延伸:在藝術、建築等領域,可指代經典風格(如西方古典式建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潛夫論》《後漢書》等文獻(綜合、4、5)。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典式(dian shi)這個詞意為一種典範、典型的樣式或标準。漢字“典”(dian)由八畫組成,部首為“八”,是“庭”的本義,而“式”(shi)則由“弋”和“工”兩個部首組成,是“弱水三千隻取一瓢”的本義。漢字“典”來源于古文字,其繁體形式為“典”。
在古代,漢字“典”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古漢字寫法是由“八”和“冘”兩個部首構成的。而古漢字“式”的寫法則由“彳”和“弋”兩個部首組成。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的作品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典式。”
與“典式”相關的組詞還包括:典範、典型、典籍、典故等。
與“典式”近義的詞有:範本、規範、樣式、标準等。
與“典式”相反的詞有:非典型、非标準等。
希望這些簡短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