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懸物貌。見 翟灝 《通俗編·身體》。引伸為颠倒,不整齊。《三國志·魏志·明帝紀》“分 襄陽郡 之 鄀葉縣 屬 義陽郡 ” 裴松之 注引《魏略》:“今陛下既尊羣臣……而使穿方舉土,面目垢黑,沾體塗足,衣冠了鳥,毀國之光以崇無益,甚非謂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裡事·前後輩》:“衣冠了鳥,芙裳蘿帶,不堪褻侍貴人。”
(2).門窗上的金屬搭扣。 唐 李商隱 《病中聞河東公樂營置酒口占寄上》:“鎖門金了鳥,展幛玉鴉叉。” 馮浩 注引 何焯 曰:“了鳥即屈戌,今北方語猶然。” 清 朱彜尊 《戲效香奁體二十六韻》:“軒牕開了鳥,洞壑隱空嵌。”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 孫葉飛 先生夜宿山家,聞了鳥丁東聲。”
"了鳥"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釋義主要見于古代字書及訓诂著作。根據權威辭書考證,該詞具有以下兩種核心含義:
一、懸物貌(懸挂物體的形态) 《漢語大詞典》引《說文解字》"了"字段注:"了者,懸物貌",指物體垂挂搖曳的狀态。清代段玉裁注《說文》時,将"了鳥"與"了茑"互通,用以描述古代建築構件"罘罳"(屋檐下防鳥網)在風中擺動的形态。
二、破敝貌(衣物破舊的狀态) 《說文解字注箋》記載"了鳥"通"刀苕",轉指衣衫褴褛之狀。明代方以智《通雅·衣服》載:"今謂衣破為『了鳥』",可見該用法曾流行于特定方言區域,形容織物經緯松散、邊緣磨損的破舊狀态。
該詞讀音存有異讀現象:《廣韻》标注為「都了切」(diǎo),而《集韻》則作「丁了切」(liǎo)。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校注及方言考釋文獻。
“了鳥”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用法的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懸物貌或引申為不整齊
該詞原指物體懸挂搖晃的狀态(“懸物貌”),後引申為形容事物颠倒、雜亂不整齊的樣子。例如《三國志·魏志》裴松之注引《魏略》中,用“衣冠了鳥”描述衣冠不整的形象。
門窗的金屬搭扣
在古文獻中,“了鳥”也指門窗上的金屬扣件(類似現代“钌铞”)。唐代李商隱《病中聞河東公樂營置酒口占寄上》有“鎖門金了鳥”的描述,清代朱彜尊的詩句“軒牕開了鳥”也印證了這一用法。
補充說明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語義演變,可參考《通俗編·身體》或《三國志》相關注釋。
飽和點标新豎異鼻道搏刀步曲谄順臣宰持堅大包道度堆豗扼腕歎息防川風吹馬耳風湖子封禅甘爽怪話衡尺橫撞換借轘脔醬匠賤軀幾何圖形緊身衣龍香螺果楙遷梅谿勔勉明旭昵稱拍戲畔逆僻隘品而第之喬人求親棄瑕取用诠疏喪身失節上宿芟芟山寺沙水筮龜時間與空間瘦嶙嶙說話之間四楞锏特典通精退尋尾部污邪向道铦鈎鞋扣瀉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