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诬谤的意思、诬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诬谤的解释

[slander] 造谣中伤;对人进行诬蔑诽谤

详细解释

诬蔑诽谤。《北史·源贺传》:“帝顾左右曰:‘ 贺 忠诚,尚致诬谤,其不若是者,可无慎乎!’” 宋 王明清 《挥麈前录》卷三:“《建隆遗事》,世称 王元之 所述。其间帅多诬谤之词。” 鲁迅 《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记得提倡白话那时,受了许多谣诼诬谤,而白话终于没有跌倒的时候,就有些人改口说:然而不读古书,白话是做不好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诬谤(wū bàng)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诬”和“谤”两个语素构成,指通过捏造事实或恶意歪曲真相来诋毁他人名誉的行为。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字义分解

  1. 诬(wū)

    • 本义:虚构不实之辞强加于人。《说文解字》释为“加也”,即凭空添加罪名或过失。
    • 引申义:以虚假言论陷害他人,如“诬陷”“诬蔑”。
  2. 谤(bàng)

    • 本义:公开指责他人的过失。《说文解字》注“毁也”,指恶意诋毁、中伤。
    • 引申义:散布不实言论损害他人声誉,如“诽谤”“毁谤”。

诬谤即结合二者,强调以捏造的事实恶意诋毁,性质较“诽谤”更恶劣。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为:“无中生有地攻击和诋毁他人。” 例如:“诬谤他人将承担法律责任。”

    (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2016.)

  2. 《汉语大词典》

    释为:“虚构罪状加以毁谤。” 强调行为的主观恶意性。

    (参考: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3. 《古代汉语词典》

    引《后汉书·党锢传》例:“诬谤忠良,以逞私忿。” 说明其历史用法与道德批判色彩。

    (参考: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古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2014.)


三、法律与道德内涵


四、近义词辨析

词语 核心差异 示例
诬谤 强调捏造事实恶意诋毁 诬谤同事贪污
诽谤 侧重散布不实信息,未必主动捏造 诽谤他人隐私
诋毁 泛指贬低攻击,未必涉及虚构 诋毁竞争对手产品质量

五、经典文献用例

  1. 《后汉书·皇甫规传》:

    “宦官诬谤忠良,朝纲日紊。” ——揭露权力集团对正直之士的构陷。

  2. 《明史·海瑞传》:

    “小人诬谤清官,以图蔽上听。” ——批判诬谤行为对公正的破坏。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商务印书馆, 2016.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3.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古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2014.
  4. 许慎. 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 1963.

网络扩展解释

“诬谤”是一个汉语词汇,指通过捏造事实或夸大不实之辞对他人进行诬蔑诽谤的行为。以下为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拼音:wū bàng
    • 含义:指捏造事实、散布谣言以中伤他人,包含诬陷(虚构罪名)和诽谤(公开贬损名誉)两层含义。
  2. 词义分解

    • 诬:意为无中生有,虚构事实冤枉他人(如“诬赖”“诬害”)。
    • 谤:指公开攻击或诋毁他人(如“毁谤”“诽谤”)。
    • 两字结合后,强调通过捏造不实信息对他人进行恶意贬损。
  3. 文献例证

    • 《北史·源贺传》记载:“帝顾左右曰:‘贺忠诚,尚致诬谤,其不若是者,可无慎乎!’”说明诬谤行为可能源于不公正的猜忌。
    • 鲁迅在《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中提及白话文运动曾遭受诬谤,反映该词的社会文化语境。
  4. 与相近词的区别

    • 诽谤:侧重“公开指责”和“诋毁名誉”,未必完全捏造事实(如背地议论与公开攻击结合)。
    • 诬诋:更强调通过诬蔑手段达到诋毁目的,与“诬谤”含义接近但使用较少。

示例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阿段矮人看场宝跗不念旧恶藏躲出幽迁乔词华典赡粗线条紞纩道考大权在握耋艾弟舍多则非是讽劝覆酱烧薪父母国弓匠广利王官占闺阈海纳百川海啸山崩皡天淮圻灰酒疆垂积讹成蠹接洽姬国进力急义开元钱苛娆空玄库存辽豕刘公勇柳眉轮鈎米粒之珠嗫嚅小儿齐希特劝业屈杀三恶趣三季潸怅伤惋奢荡食口条辨讬寐歪斜微气象学雾屯线符衔泪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