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純的鼓鼙之聲。泛指器樂之聲。《爾雅·釋樂》:“徒擊鼓謂之咢。” 元 馬祖常 《都門一百韻》:“《菁莪》採衢謡,《湛露》興徒咢。”
“徒咢”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徒咢”由“徒”(單純、僅)和“咢”(擊鼓聲)組合而成,最初特指無其他樂器配合的鼓聲,後擴展為泛指器樂演奏聲。該詞多用于古典文獻或詩詞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爾雅》相關章節或元代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徒咢是一個漢字,用于描述人們對于某種事物或行為的無所作為、不加努力的态度。它通常表示對某種事物的輕視、忽視或漠視。
徒咢是一個由“彳”(步)部和“咢”(表示不重視的意思)部組成的漢字。
徒的部首是彳,筆畫數為3。
咢的部首是口,筆畫數為8。
徒咢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古代文字學著作中。徒意味着隨隨便便地行走,不努力追求目标,咢則表示忽視或蔑視。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徒咢”。
在繁體字中,徒咢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徒咢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徒部分的彳字可以寫得更加繁複,咢部分的咢字可能更加仿寫字。
1. 他對我們的建議總是徒咢置之不理。
2. 這次考試他完全以徒咢的态度對待,結果考了個糟糕的成績。
3. 把時間浪費在瑣事上,就是徒咢自己的機會。
1. 徒步:指步行的意思。
2. 徒勞:指做事卻沒有實際效果或成果的意思。
3. 徒冀:指沒有指望、指望徒然的意思。
1. 懶散:指不活躍、不積極、慵懶不努力的意思。
2. 不理不睬:指完全忽視或不重視的态度。
1. 努力:表示付出很大的努力或用心去做某事。
2. 重視:表示對某個人或事物高度重視、關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