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徒咢的意思、徒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徒咢的解釋

單純的鼓鼙之聲。泛指器樂之聲。《爾雅·釋樂》:“徒擊鼓謂之咢。” 元 馬祖常 《都門一百韻》:“《菁莪》採衢謡,《湛露》興徒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徒咢"是一個相對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構成該詞的兩個字的本義及組合用法來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解釋,其核心含義如下:

  1. 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徒:本義指步行,引申為“空”、“白白地”、“僅僅”、“隻”等義項,強調沒有實際效果或伴隨物。
    • 咢:本義指驚訝時張口的樣子(《說文解字·口部》:“咢,嘩訟也。”段玉裁注:“咢,愕古今字…驚愕也。”),引申為“直言”、“争辯”、“驚愕”等義項。
    • 徒咢:組合起來,“徒咢”意指“空自驚愕”、“徒然驚訝”或“白白地争辯/直言”。它強調某種情緒反應(驚訝、愕然)或言語行為(争辯、直言)是徒勞無功、沒有實際意義或結果的。其核心在于“徒”字所表達的“空、白費”之意,修飾“咢”所代表的驚訝或直言行為。
  2. 引申與用法:

    • 該詞常用于形容面對無法改變的局面或荒謬之事時,表現出的無謂的驚訝、錯愕或與之進行的無效争辯。
    • 它帶有一種無奈、感慨或諷刺的意味,暗示行為或情緒的無濟于事。
  3. 古籍例證(體現用法):

    • 雖然“徒咢”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但在古籍中能找到其蹤迹。例如,清代文人或仿古作品中可能出現類似用法,用以表達徒然的驚詫或争辯。具體出處需查證更專門的古籍語料庫。

權威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徒咢”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引證

  1. 古代典籍
    《爾雅·釋樂》中記載:“徒擊鼓謂之咢”,即僅擊鼓而無其他樂器合奏稱為“咢”。
  2. 文學作品
    元代馬祖常《都門一百韻》曾用此詞:“《菁莪》採衢謡,《湛露》興徒咢”,描述以鼓聲或器樂之聲營造氛圍的場景。

三、綜合解釋

“徒咢”由“徒”(單純、僅)和“咢”(擊鼓聲)組合而成,最初特指無其他樂器配合的鼓聲,後擴展為泛指器樂演奏聲。該詞多用于古典文獻或詩詞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爾雅》相關章節或元代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百足之蟲﹐至斷不蹶報時編年史碧闌鹁鴿菜牛裁汰長公秤不離铊斥鹵村砧蠹落獨眼龍兒憐獸擾防暑飯鐘肺泡非任峯林果藝活化石攪盆解放思想解說詞金冊噤婁禁夜計窮智極救援開元抗敵口食郎選老湫牢馔理證緑柯蠻利綿旋牧長耐酸拟待破義遷刻潛隧樵蘇不爨慊郁清檢期勖聖蛻食鹿糕雙刀私局套話天祅外江話相殺賢首小八件消聲匿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