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米的意思、南米的詳細解釋
南米的解釋
南方各省漕糧的總名,舊時的一種實物稅。自南方征得糧米,經漕運至京師等地,供官軍食用。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彼既以南米供給駐防,亦知民志不怡,而不得不藉美名以媚悅之。”參見“ 南漕 ”。
詞語分解
- 南的解釋 南 á 方向,早晨面對太陽,右手的一邊,與“北”相對:南北。南方。南面。南國(指中國南部)。南陲(南部邊疆)。南極。南半球。 姓。 北 南 ā 〔南無( 北?)〕佛教用語,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對佛尊
- 米的解釋 米 ǐ 谷類或其他植物的子實去了皮的名稱:小米。大米。稻米。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價昂貴,生活困難)。 國際長度單位(舊稱“公尺”“米突”),一米等于三市尺。 姓。 筆畫數:; 部首:
專業解析
南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中國曆史上由江南地區(如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征收并通過漕運運往北方的稅糧。這一概念在古代賦稅和漕運制度中占據重要地位。
-
字面與核心釋義:
- 南:指地理方位上的南方,特指長江中下遊及以南的富庶産糧區。
- 米:指稻米,是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
- 合義:字面即“南方的米”。在特定語境下,尤其在國家財政和漕運體系中,它特指作為賦稅形式征收的南方稻米,這些稻米主要用于供應京師(北方政治中心)的皇室、官僚、軍隊以及部分赈災所需。其性質等同于“漕糧”。
-
曆史背景與制度内涵:
- 南米的概念與漕運制度緊密相連。自隋唐大運河開通後,将南方糧食北運成為維系北方政治中心經濟命脈的關鍵舉措。明清時期,漕運制度高度成熟,南米成為漕糧的主體來源。
- 它代表了一種實物稅形式。南方省份(特别是江蘇、浙江、江西、湖廣等)需按定額向中央政府繳納稻米,而非銀錢或其他物品。
- 征收和運輸南米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地方征收、倉儲、運河運輸、河道維護等多個環節,是古代國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相關記載可見于《明史·食貨志》、《清史稿·食貨志》等官方史書。
-
現代認知與使用:
- 在現代漢語日常使用中,“南米”一詞已非常罕見。其曆史含義主要出現在研究中國古代經濟史、財政史、漕運史或閱讀相關曆史文獻時。
- 當在現代語境中遇到時,它通常僅按字面理解為“南方出産的米”,但其承載的特定曆史内涵(漕糧、稅糧)已基本消失。
“南米”在漢語詞典釋義中,不僅指地理上南方出産的稻米,更是一個具有深刻曆史制度内涵的專有名詞,特指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作為賦稅由南方征收并通過漕運北運的稻米(漕糧)。其意義根植于中國曆史上的漕運制度和實物賦稅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南米”是舊時中國曆史上的一個特定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1.基本定義
南米指南方各省漕糧的總稱,屬于古代實物稅的一種形式。具體指從南方地區征收的糧食(主要為米),通過漕運系統運輸至京師(如北京)或其他重要地區,供官軍、朝廷等使用。
2.曆史背景與用途
- 征收方式:作為實物稅,直接以糧食形式繳納,而非貨币。
- 運輸途徑:依賴漕運(水路運輸),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是主要通道。
- 用途:保障京師駐軍、官員及宮廷的糧食供應,具有戰略意義。
3.文獻與實例
章炳麟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提到,清政府通過南米供給駐防軍隊,側面反映了其政治控制作用。現代語境中,該詞偶見于地名或曆史描述,如“河南米字形高鐵”中的“米”與漕糧無直接關聯,但借用了“米”字結構。
4.相關延伸
- 南漕:與“南米”關聯的術語,指整個南方漕糧的征收、運輸體系。
- 廢止時間:隨着清末漕運制度衰落和貨币稅普及,南米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地區案例,可參考曆史稅制或漕運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闇對凹入白脯卑庸便黠标籤宸慈穿靴戴帽打雷大數據大有為攧落吊鋪鼎薦肺府費嘴皮子赗贈概問幹吾公槂官舫駭亂橫奔灰燧江漘解骖積踰絶滅舉衆累帝樂局寮房留連忘返六摯亂志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民長鳴泉彌事鳥啼花怨齧齒類動物膩語盤筵僻學破用山崩地裂室如懸磬思義搜閲歲晏簨虡貪惡踏蹄恬酒桐君五色衣顯彈協洽喜眉笑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