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大臣入朝前在“待漏院”休息偃卧,見人則拱手為禮,謂之“卧揖”。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四》:“每赴朝序行,至‘待漏院’偃息,則有卧揖;馬上則有馬揖。”按, 唐 元和 初置待漏院,為朝臣晨集之所。
“卧揖”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古代禮儀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理解:
基本定義
指唐代大臣在“待漏院”等候上朝時,因休息偃卧(平躺或側卧),見到同僚後以拱手姿勢行禮的行為。這一禮儀形式體現了古代官員在非正式場合仍保持禮節的特點。
曆史背景與場景
語義延伸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躺地行禮以示極度恭敬”,可能混淆了該詞的曆史本義與文學引申義。需注意:原始記載中“卧揖”并非刻意伏地行禮,而是休息時的禮節性動作。
文化意義
反映了唐代官僚制度中禮儀的靈活性與等級規範,同時展現了古代“禮”在不同場景下的適應性。
建議結合《唐語林·補遺四》等古籍進一步考證具體儀态細節。若需區分曆史用法與成語化引申義,需明确語境指向。
卧揖是一種古老的禮儀動作,表示敬意和緻敬。它包括卧身于地和俯身至地,将兩手放在額前,以示謙卑和敬仰。
卧揖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卩(丨)和扌。具體來說,卩表示印章、簽名等;扌表示手。
根據部首和筆畫的組合,卧揖可以被拆分為卩、丨和扌(20畫)。
卧揖起源于古代禮儀文化,早在周代就已經被廣泛采用。它被視為一種莊重而恭敬的表示方式,常見于向尊者、長輩或重要賓客表示敬意。
卧揖在繁體中文中寫作「臥揖」。
在古時候,卧揖可以寫作「臥拊首」。其中,「臥」表示卧倒,「拊」表示俯首。
1.他卧揖于地,向長輩表達了他的敬意。
2.作為一名武術學生,他堅持在師父面前卧揖以示對武術的敬重。
卧姿、卧床、揖讓、揖别。
躬身、俯身、禮拜。
擡頭、高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