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進搗 ”。進擊;攻打。 明 羅曰褧 《鹹賓錄·南夷·貴南諸夷》:“明年,諸将進擣砲木, 羅襪寨 伏兵,計擒賊首 阿革 及賊從 阿義 、 阿黎 。” 明 羅曰褧 《鹹賓錄·南夷·貴南諸夷》:“賊敗走,諸軍乘勝追殺,進擣 都黎 。” 蔡東藩 《南北史通俗演義》第十六回:“惟 魯爽 等進擣 長社 , 魏 守将 秃髮憣 棄城遁去。”
“進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進擣”意為“進攻、攻打”,其中:
文獻用例:
使用特點:
補充說明: “擣”作為異體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中已統一規範為“搗”,但古籍中仍保留原字形。需注意該詞屬于生僻詞彙,現代交流中建議使用通用表達。
進擣是一個漢字詞,主要用于古代小說或文言文中。它的意思是向前推進或前進。
進擣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分别是“辶”和“手”。其中,“辶”是一個常用的部首,表示與行走、旅行相關的意思;而“手”則是一個表示手的部首。進擣總共包含了11個筆畫。
進擣這個詞源于古代小說和文言文。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常常用進擣來描述人物或軍隊的行動。它可以形象地表達人們向前邁進、推進的意義。
進擣這個詞的繁體字是「進擣」。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進擣在古代常常以「進搗」的形式出現,「搗」字表示用手或武器打擊的意義,與「進」結合可以形象地描繪出人們向前猛烈沖擊的場景。
1. 在戰場上,勇士們奮勇進擣敵陣,取得了重大勝利。
2. 求知者必須不斷進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組詞:進攻、進展、擣蒜、擣碎。
近義詞:推進、前進、前行。
反義詞:後退、倒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