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瞻前顧後。 唐 韓愈 《南海神廟碑》:“當祀時,海常多大風,将往,皆憂慼,既進,觀顧怖悸。”
“觀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拼音為guān gù,核心含義為“瞻前顧後”,形容做事謹慎、思慮周全,或指因擔憂而猶豫不決的狀态。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韓愈的《南海神廟碑》:“當祀時,海常多大風,将往,皆憂慼,既進,觀顧怖悸。” 此處的“觀顧”生動描繪了祭祀者在惡劣天氣下既想前進又心懷恐懼的矛盾心理。
其他解釋差異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觀顧”拆解為“觀察”和“照顧”的組合,強調同時關注他人需求與實際情況。但這一解釋未見于古籍用例,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引申解讀。
使用場景
古漢語中多用于描述心理狀态或行為方式,現代語境下較少使用。若需表達類似含義,更常見的詞彙為“瞻前顧後”或“猶豫不決”。
注意:建議在文學創作或學術研究中引用古籍原義時,優先采用“瞻前顧後”的傳統解釋;若需現代語境下的靈活使用,需結合上下文明确語義。
《觀顧》這個詞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觀察或觀看某人或某事物,以及照顧或關心某個人。
《觀顧》這個詞的部首是「見」,共有7個筆畫。
《觀顧》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觀」是指觀察、看;「顧」是指照顧、關心。當兩個字合在一起時,就表示同時顧及兩種行為。
《觀顧》這個詞的繁體字是「觀顧」。
在古代,「觀顧」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觀」的古代寫法有「觀」和「㦿」;「顧」的古代寫法有「頓」和「嗀」。
1. 他站在山頂,居高臨下觀顧着整個城市。
2. 媽媽觀顧着家裡的大小事務,從不放松。
觀察、觀看、照顧、關心、留意等。
注視、凝視、瞻仰、照料、關注等。
忽視、漠視、不顧、無視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