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毅。《三國志·魏志·崔琰傳》:“ 孫 疏亮亢烈,剛簡能斷。” 清 方文 《送王玉門從軍大梁》詩:“平生懷亢烈,勿忘主人恩。”
“亢烈”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kàng liè(注音:ㄎㄤˋ ㄌㄧㄝˋ),其核心含義為剛毅、剛烈,常用來形容人的性格或氣節堅定不屈。以下是詳細解釋及示例:
釋義
指性格剛強、堅毅不屈,帶有果敢決斷的特質。例如《三國志·魏志·崔琰傳》中評價人物“孫疏亮亢烈,剛簡能斷”,即強調其剛正不烈的性情。
文學用例
清代方文在《送王玉門從軍大梁》詩中寫道:“平生懷亢烈,勿忘主人恩”,此處通過“亢烈”表達對友人剛毅品格的贊許。
相關語境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中,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義色彩。
若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引申用法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權威古籍或詞典(如《漢語辭海》)。
“亢烈”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情緒或行為激烈、過分激動、強烈或極端。
“亢”字的部首是“亠”,總共有五畫;“烈”字的部首是“火”,總共有七畫。
“亢烈”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子罕》:“亢而不可與言者,非惡其彥也、求其友也。”這裡的“亢”意為憤怒、憤慨。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表示情緒或行為過分激烈的含義。
在繁體中,“亢烈”分别為「亢烈」。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沒有專門給出“亢烈”這個詞的具體寫法。一般情況下,會将“亢”字和“烈”字分開寫,以更加準确地表達其含義。
1. 他在辯論中展現出亢烈的情緒,全然不顧周圍人的意見。
2. 她的反應亢烈而令人驚訝,沒有人預料到她會如此激動。
1. 激烈
2. 強烈
3. 狂烈
1. 激烈
2. 強烈
3. 激動
1. 溫和
2. 鎮定
3. 平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