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禮教,子從父母之喪起至入葬,不住寝室,卧于草席,以土塊為枕,謂之“卧苫枕塊”。《宋史·徐積傳》:“母亡,水漿不入口者七日,悲慟嘔血。廬墓三年,卧苫枕塊。”參見“ 寝苫枕塊 ”。
"卧苫枕塊"是中國古代喪禮中的重要儀軌,指孝子守喪期間睡草墊、枕土塊的行為。《儀禮·喪服》記載:"居倚廬,寝苫枕塊",生動呈現了古代孝子在父母初喪時的哀痛狀态。該習俗源于周代,被《禮記·問喪》闡釋為"痛疾在心,故匍匐而枕之",強調通過身體苦行表達内心哀思。
從漢語構詞法分析:"卧"指睡卧姿态,"苫"為茅草編制的墊席,"枕"作動詞指以物為枕,"塊"即未經雕琢的土坯。四字連用形成工整的動賓結構,完整勾勒出守喪者的生活場景。清代學者朱彬在《禮記訓纂》中特别指出,這種"寝苫枕塊"的儀節需持續二十五月,體現了儒家"慎終追遠"的倫理觀念。
在現代漢語使用中,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境,既可指代傳統孝道實踐,也引申為表達極緻哀恸的狀态。需要注意的是,隨着殡葬制度改革,這種具體儀節已不再普遍施行,但其承載的孝親精神仍被《中華倫理辭典》列為傳統文化重要遺産。
“卧苫枕塊”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喪禮習俗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與發音
二、曆史背景與禮制出處
該成語源自《儀禮·既夕禮》,是古代子女為父母守喪的禮儀:
父母去世後,子女從停靈到下葬期間需離開寝室,住在臨時搭建的草廬(倚廬)中,卧苫枕塊以示哀痛。
例如《宋史·徐積傳》記載,徐積在母親去世後“廬墓三年,卧苫枕塊”。
三、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引申為“形容生活困苦”,但這一用法并非成語本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四、相關辨析
該成語核心反映古代喪葬文化中對孝道的極端重視,現代使用需注意其曆史語境。
百物白汁本賞避辟诐邪弊獄逋糧不以為恥陳雷膠漆臣仕斥罷從考舅錯塗鞑鞑裡達·芬奇躭心大政典型性格鬥霜傲雪掇芹放着沸瀉焚香掃地芙蓉府拂帚管鮑鶴項牌荒笃速驚魂精簡墐塗激賞可愛課通拉扯狼突鸱張禮賓院理道烈考邏衞鵬抟欠伸峭慘窮迫缺呀任便仁勇入理切情神鵝深淵薄冰時家順暢熟研台郎太一餘糧脫困五痔下濑船享祚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