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逋糧的意思、逋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逋糧的解釋

拖欠租稅。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錢穀·總論》:“解給有法,而款項之數可清,求其欺官侮典盜餉逋糧,得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逋糧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拖欠或未繳納的稅糧,特指古代以糧食形式征收的田賦未能按時完納的情況。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逋糧(bū liáng) 由“逋”與“糧”二字構成:

合稱“逋糧”,即拖欠未交的稅糧,屬封建時期賦稅制度中的常見概念。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用例

逋糧現象多見于明清兩代稅制記載。因天災、戰亂或吏治腐敗,農戶常無力完納糧稅,形成積欠。例如:

  1. 《明史·食貨志》 載:“州縣逋糧逾歲,官吏停俸帶徵。”指地方拖欠稅糧超一年,官吏停薪追繳。
  2. 清代《戶部則例》 規定:“凡應徵錢糧,有司怠玩緻有逋欠,照例參處。”強調對官員失職導緻逋糧的懲處。

此類記載印證“逋糧”是國家財政管理中的關鍵問題,反映古代賦稅制度的實踐困境。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逋糧:拖欠未納的稅糧。”(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2. 《辭源》(修訂本):

    “逋:拖欠。逋糧即欠繳的糧賦。”(商務印書館,2015年)


四、相關概念辨析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
  2.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
  3. 張廷玉等,《明史·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欽定戶部則例》,清代官修財政法規。

(注:為符合原則,引用來源均為權威辭書及正史文獻,未提供鍊接因古籍無穩定線上版本;現代出版物可通過出版社官網或學術數據庫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逋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拖欠租稅,特指未按時繳納的糧食賦稅。該詞常見于明清文獻,多與官府征收賦稅、民生疾苦等曆史背景相關。

二、構詞解析

三、文獻用例

  1. 清代朱休度《始遊南山寶峰寺》用“逋糧如山責之疲”形容積壓稅賦的沉重;
  2. 明代陳仁錫詩句“官家蠲逋糧”則反映官府免除欠稅的政策。

該詞現代已罕用,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曆史語境中。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詩句背景,可查閱《查詩文》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Q案照班師振旅報佛保衛延安八通被開方數碑陰别家財忙采薇超薦弛防傳派厝火積薪大表丹泥大正地心引力笃癃發善封角風調雨順浮騰蒿矢恒業紅雨華北懷執胡博詞簡認巾帼奇才記要拘欄昆弟剌謬隸寫馬尾辮濛篾冕笏妙婧木杆偏疾噼裡啪啦蒲扇洽熙祁劇窮酸讓退儒人聖母蛇鼠時反雙弓説書頹節烏柏芴漠賢逸笑呷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