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etch oneself and yawn] 疲倦時打呵欠、伸懶腰
驚覺欠伸。——《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亦作“ 欠申 ”。打呵欠,伸懶腰。疲倦的表示。《儀禮·士相見禮》:“凡侍坐君子,君子欠伸,問日之早晏,以食具告。” 鄭玄 注:“志倦則欠,體倦則伸。”《漢書·翼奉傳》:“故臧病則氣色發於面,體病則欠申動於貌。” 唐 柳宗元 《讀書》詩:“欠伸展肢體,吟詠心自愉。” 清 錢謙益 《題<歸太仆文集>》:“﹝ 熙甫 ﹞偶拈一帙,得 曾子固 《書<魏鄭公傳>後》,挾冊朗誦至五十餘過,聽者皆欠申欲卧, 熙甫 沉吟諷詠,猶有餘味。” 曹禺 《日出》第一幕:“手掩着口,又欠伸着。”
“欠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描述人在疲倦或困倦時自然産生的打哈欠和伸懶腰的連貫動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因身體或精神疲勞,不自主地張大嘴深呼吸(打哈欠)并伸展四肢(伸懶腰)的動作。例如《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中“驚覺欠伸”即描繪了從睡意中驚醒後舒展身體的場景。
詞源與典籍引用
使用場景
既可用于日常口語描述困倦狀态(如“他開會時頻頻欠伸”),也可在文學中比喻無聊或厭倦的情緒。例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用“欠伸魚睨”形容聽衆對雅樂的不耐。
延伸意義
日語中“欠伸”僅指打哈欠,而中文更強調哈欠與伸懶腰的連貫動作,且隱含疲倦、無聊等情緒。
《欠伸》是一個常用詞彙,用來形容想要伸展身體的動作,尤其是指在疲憊、困倦或睡眠不足時,人們會不自覺地做出的身體反應。
【拆分部首和筆畫】
《欠伸》這個詞由“欠”和“伸”兩個部分組成。其中,“欠”字拆分部首為“欠”,筆畫數為3;“伸”字拆分部首為“亻”,筆畫數為7。
【來源】
《欠伸》一詞的來源尚無确切文獻記載,但推測它與人類自然反應和行為有關。在疲憊時,人們會發出欠伸的動作,以緩解身體不適和困倦感。
【繁體】
在繁體字中,欠伸一詞的寫法類似于「欠伸」,保留了簡化字的基本結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欠伸可采用不同的寫法。例如:欠字有豎鈎向右,伸字可寫作「⺅」加上「先」字旁,表示伸展的意思。
【例句】
1. 疲倦的身體不由自主地欠伸了一下。
2. 我看到他欠伸了一下,知道她已經很累了。
【組詞】
1. 欠債:指所欠的金錢或物品。
2. 伸展:指身體或身體的一部分延伸打開。
【近義詞】
1. 打哈欠:與欠伸意思相近,是指開口并用力吸氣和呼氣,以緩解困倦或疲勞感。
2. 呵欠:與欠伸一詞可互換使用,意為做出打哈欠的動作。
【反義詞】
不欠伸:指沒有欠伸動作,或因不疲勞而不需要進行此類身體動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