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诐邪的意思、诐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诐邪的解釋

偏邪不正。 清 王夫之 《尚書引義·說命中二》:“其所挾之知見,則已陷于詖邪而賊道。” 嚴複 《救亡決論》:“詞章不妨放達,故雖極蜃樓海市,惝怳迷離,皆足移情遣意。一及事功,則淫遁詖邪,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矣。” 高尚缙 《<萬國演義>序》:“夫鄉曲之徒,不學無術,浸灌於詖邪之議,發生其佚蕩之心,其貽害最烈。”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诐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文獻及權威資料綜合解析如下:

基本解釋


構成與深層含義

  1. 單字解析:

    • 诐(bì):本義為偏頗的言論,如《孟子》中“诐辭知其所蔽”,指片面之辭。
    • 邪(xié):指不正、邪惡。二者組合後,強調偏離正軌的傾向性。
  2. 語境應用:

    • 常用于批判錯誤思想或學說,如清代王夫之在《尚書引義》中指“陷于詖邪而賊道”,說明其危害性。
    • 嚴複在讨論學術與政事關系時,提到“淫遁詖邪”會導緻政治弊端。

文獻例證

  1. 清代王夫之:
    批評某些學說“陷于詖邪而賊道”,強調偏邪思想對道德準則的破壞。
  2. 嚴複《救亡決論》:
    指出放任“詖邪”會引發政治危害,需以理性約束。
  3. 高尚缙《萬國演義序》:
    認為“詖邪之議”易蠱惑無知者,導緻社會問題。

使用場景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尚書引義》《救亡決論》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诐邪(bǐ xié)是指攻擊、诋毀他人或事物的惡意言辭。下面是有關诐邪的詳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

诐邪的拆分部首是讠和罒,總共有13個筆畫。

來源:

诐邪一詞源自于漢語,它是由“诐”和“邪”兩個字組成。

繁體:

《譯文新詞庫》提供了诐邪的繁體字為「詖邪」。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诐邪可能有不同的寫法。但據了解,它的寫法比較固定。

例句:

1. 他用诐邪的言語攻擊了對手的聲譽。

2. 小明的诐邪行為引起了很多争議。

組詞:

诐邪并沒有特定的組詞方式,可以根據具體語境來使用。

近義詞:

中傷、诽謗、毀謗。

反義詞:

褒揚、稱贊、贊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