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阿旃陀石窟的意思、阿旃陀石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阿旃陀石窟的解釋

在印度德幹高原文達亞山。系印度古代*********作為佛殿、僧房而開鑿的。共二十九洞。約從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6、7世紀,營建達七百餘年。有石雕佛像、藻井圖案和壁畫等。現存最多的是壁畫。主要表現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的宮廷生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阿旃陀石窟是位于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縣境内的一處世界著名的佛教石窟遺址群。其名稱“阿旃陀”(Ajanta)源于附近村莊之名,在漢語語境中作為專有名詞直接音譯使用,指代這一特定文化遺産。

  1. 地理位置與構成

    石窟開鑿于瓦格拉河(Waghora River)馬蹄形峽谷的陡峭崖壁上,由30座(編號第1至第29窟及未完成窟)大小不一的石窟組成。這些石窟包括用于禮拜的支提窟(Chaitya,佛殿)和用于僧侶居住的毗诃羅窟(Vihara,僧房),形成了一處集宗教活動、修行居住與藝術創作于一體的綜合建築群。其選址體現了古代匠人利用自然地形進行宗教空間營造的智慧。

  2. 建造年代與曆史分期

    阿旃陀石窟的建造跨越兩個主要時期:

    • 早期(約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世紀):屬于小乘佛教時期,以第9、10、12、13等窟為代表。此期石窟形制較為古樸,雕刻裝飾相對簡潔。
    • 後期(約公元5世紀至6世紀中葉):屬于大乘佛教時期,在笈多王朝及其後地方統治者的支持下大規模開鑿,包括第1、2、16、17、19、26等著名洞窟。此期藝術風格成熟,雕刻與壁畫極為精美繁複,達到了印度古典藝術的巅峰。中國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十一中曾記載了“阿折羅伽藍”(即阿旃陀石窟)的盛況,這是中文文獻對阿旃陀石窟的最早明确記載之一。
  3. 藝術價值核心:壁畫與雕刻

    • 壁畫:阿旃陀石窟以其保存大量精美絕倫的古代壁畫而聞名于世,被譽為“印度古代繪畫的寶庫”。壁畫題材主要來源于佛傳故事(佛陀生平)、本生故事(佛陀前世)以及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宮廷景象、動植物裝飾等。其繪畫技法成熟,色彩豐富,線條流暢,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對人物表情、姿态及衣飾的刻畫細膩入微,展現了極高的藝術水準。第1窟的《持蓮花菩薩像》、第17窟的《王子與嫔妃圖》等都是傳世傑作。
    • 雕刻:石窟内的雕刻同樣卓越,包括佛像、菩薩像、守護神像以及建築構件上的裝飾浮雕。佛像多呈現笈多藝術的典型特征,如“濕衣透體”的衣紋處理、甯靜内省的神情、勻稱優美的體态。第19窟和第26窟的佛塔(窣堵波)正面雕有巨大的佛陀立像或坐像,氣勢恢宏,是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
  4. 文化與宗教意義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佛教藝術發展的重要見證,它融合了宗教教義、哲學思想與藝術表現,生動反映了古代印度的宗教信仰、社會生活、文化風貌和審美理想。它不僅是大乘佛教思想和藝術實踐的物質載體,也是印度與中亞、東亞(包括中國)佛教藝術交流互鑒的關鍵節點,對後世佛教藝術(如中國的敦煌石窟)産生了深遠影響。

  5. 世界遺産地位

    鑒于其傑出的曆史、藝術和宗教價值,阿旃陀石窟于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被公認為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重要的佛教藝術遺址,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地理位置與曆史背景

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的文達雅山懸崖上,西距奧蘭加巴德約106公裡。它始建于公元前2世紀,持續開鑿至公元7世紀,曆時約700餘年,共29個洞窟呈鐮刀形分布。

2.建築與功能

石窟分為兩類:

3.藝術成就

4.文化意義

5.現狀與保護

石窟因自然風化和曆史變遷曾湮沒,19世紀被重新發現,現為研究印度古代宗教、藝術與社會的重要實物資料。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世界遺産名錄或相關學術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藏百死一生備辦别張一軍采暖倉庫饞吻寵存廚司俶倘粗略大道理疔瘡房植覂駕伏維拂枕席改惡行善革勸關于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龜繇鬼蜮伎倆豪望踝子骨活把戲扈聖嘉樂講信修睦赍勑寖急金陵山九九歸原肌腴軍庫炕單墾民樂卿靈派令人噴飯俚巷闾右瞑拜牛腰蟠辟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谔谔強而後可麒麟軀量儒經疏而不漏樹書綏繩宿酒所有品特古田方吐逆萬民危堕誣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