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究信用,睦鄰修好。《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孔穎達 疏:“講,談説也;信,不欺也。脩,習;睦,親也。世淳無欺,談説輒有信也……又凡所行習,皆親睦也。” 宋 樓鑰 《籤樞密院事谥節愍王公神道碑》:“公曰:‘奉命三至,專以講信修睦。諸将徒見往返猶豫,各欲乘時求尺寸之功,若和議一定,朝廷明降約束,豈敢復爾?’”《元史·外夷傳一·日本》:“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 清 馮景 《蔺相如論》:“惜乎 相如 有叱 秦 之勇,讓 頗 之智,其於講信修睦,綢繆思患之道未之講也。”
“講信修睦”是源自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理念,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如下:
“講信修睦”指人與人、國與國之間講究信用、建立和睦關系。該成語出自《禮記·禮運》中的“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描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特征,即通過誠信與親善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
作為聯合式成語,“講信”強調以誠信為根基,“修睦”則以建立和睦為目标,二者互為前提與結果。如《禮記》注疏所言:“講,談說忠信;修,習親睦之事”,體現了言行一緻、内外兼修的理念。
東漢郭伋守信的故事典型體現了這一理念:他因擔心延誤與孩童的約定,甯宿城外也不爽約,成為“講信修睦”的典範。
從《禮記》的理想社會構想到當代實踐,“講信修睦”始終承載着中華文化對誠信與和諧的追求,既是道德準則,也是處理複雜關系的智慧之道。
《講信修睦》是一條古老的中華文化價值觀,意為“講究誠信、修養和和睦相處”。這個詞由四個漢字組成,分為“講信”和“修睦”兩個部分。
“講信”的部首是言字旁,其餘部分為内部構造。筆畫數為10。而“修睦”的部首是示字旁,其餘部分同樣為内部構造。筆畫數為12。
《講信修睦》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經典文化,如《論語·衛靈公》中提到了“夫子曰:‘弟子着齊,行己有恒,雖蛇鳝之穴,不踰仁。”這句話即強調了講究誠信的重要性。而“修睦”則是指修養自己的品德和與他人和睦相處的為人之道。
繁體字中,“講信”一詞為“講信”,“修睦”一詞為“修睦”,拼音和基本意思相同,隻是書寫上形式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而“講信修睦”這個詞也不例外。比如,古時候的“信”字,與現代的“信”字其形态稍有不同。同樣,其他幾個字也可能有細微的變化。
1. 作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我們應該時刻秉持着講信修睦的原則。
2. 這個公司一向以誠信為本,講究員工間的和睦相處。
組詞:誠實、信任、修養、和諧。
近義詞:誠信修身、講真守實。
反義詞:言而無信、亂七八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