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究信用,睦鄰修好。《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孔穎達 疏:“講,談説也;信,不欺也。脩,習;睦,親也。世淳無欺,談説輒有信也……又凡所行習,皆親睦也。” 宋 樓鑰 《籤樞密院事谥節愍王公神道碑》:“公曰:‘奉命三至,專以講信修睦。諸将徒見往返猶豫,各欲乘時求尺寸之功,若和議一定,朝廷明降約束,豈敢復爾?’”《元史·外夷傳一·日本》:“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 清 馮景 《蔺相如論》:“惜乎 相如 有叱 秦 之勇,讓 頗 之智,其於講信修睦,綢繆思患之道未之講也。”
"講信修睦"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強調誠信與和諧在人際關系或國際交往中的核心作用。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講信修睦(jiǎng xìn xiū mù)指講究信用,謀求和睦。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儒家經典《禮記·禮運》篇,描述"大同社會"的理想狀态: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意為選拔賢才、推舉能人,社會成員恪守信用、和睦共處。此句成為後世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石(參見《禮記·禮運》中華書局點校本)。
定義:"講究信用,謀求和睦"(參見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
釋為:"講求誠信,修習和睦之事",強調誠信是維系和諧的前提(參見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注解:"修"在此處引申為"推行、實踐",整體指踐行信義以達和睦(參見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講信修睦"凝練了中華文明對誠信精神與社會和諧的追求,既是個人修養的準則,也是構建理想社會的核心原則。其思想延續至今,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誠信""友善"内涵的曆史淵源。
“講信修睦”是源自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理念,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如下:
“講信修睦”指人與人、國與國之間講究信用、建立和睦關系。該成語出自《禮記·禮運》中的“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描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特征,即通過誠信與親善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
作為聯合式成語,“講信”強調以誠信為根基,“修睦”則以建立和睦為目标,二者互為前提與結果。如《禮記》注疏所言:“講,談說忠信;修,習親睦之事”,體現了言行一緻、内外兼修的理念。
東漢郭伋守信的故事典型體現了這一理念:他因擔心延誤與孩童的約定,甯宿城外也不爽約,成為“講信修睦”的典範。
從《禮記》的理想社會構想到當代實踐,“講信修睦”始終承載着中華文化對誠信與和諧的追求,既是道德準則,也是處理複雜關系的智慧之道。
鳌釣拗口令班傅報年八七會議蟦蛴本資邊虞臂環镵石讒兇吃力不讨好稠沓竄名當鋒刀仗叮叮貓訛僞方裔逢場遊戲分校腹民隔情國際性孤竹城號礮號啕黑猩猩咶咶叫黃金阙姜姜錦幅謹口今音舊坊貜狙濬源蝌蚪書昆劍零吃留連忘返門功密緘魔風癖習乾坼淺近黔皁七品黃堂僧樓善閉無關楗生疼宋儒天兄頽墉外合裡差望胄無裨霞明曉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