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阿旃陀石窟的意思、阿旃陀石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阿旃陀石窟的解释

在印度德干高原文达亚山。系印度古代*********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共二十九洞。约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6、7世纪,营建达七百余年。有石雕佛像、藻井图案和壁画等。现存最多的是壁画。主要表现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的宫廷生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阿旃陀石窟是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县境内的一处世界著名的佛教石窟遗址群。其名称“阿旃陀”(Ajanta)源于附近村庄之名,在汉语语境中作为专有名词直接音译使用,指代这一特定文化遗产。

  1. 地理位置与构成

    石窟开凿于瓦格拉河(Waghora River)马蹄形峡谷的陡峭崖壁上,由30座(编号第1至第29窟及未完成窟)大小不一的石窟组成。这些石窟包括用于礼拜的支提窟(Chaitya,佛殿)和用于僧侣居住的毗诃罗窟(Vihara,僧房),形成了一处集宗教活动、修行居住与艺术创作于一体的综合建筑群。其选址体现了古代匠人利用自然地形进行宗教空间营造的智慧。

  2. 建造年代与历史分期

    阿旃陀石窟的建造跨越两个主要时期:

    • 早期(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属于小乘佛教时期,以第9、10、12、13等窟为代表。此期石窟形制较为古朴,雕刻装饰相对简洁。
    • 后期(约公元5世纪至6世纪中叶):属于大乘佛教时期,在笈多王朝及其后地方统治者的支持下大规模开凿,包括第1、2、16、17、19、26等著名洞窟。此期艺术风格成熟,雕刻与壁画极为精美繁复,达到了印度古典艺术的巅峰。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十一中曾记载了“阿折罗伽蓝”(即阿旃陀石窟)的盛况,这是中文文献对阿旃陀石窟的最早明确记载之一。
  3. 艺术价值核心:壁画与雕刻

    • 壁画:阿旃陀石窟以其保存大量精美绝伦的古代壁画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印度古代绘画的宝库”。壁画题材主要来源于佛传故事(佛陀生平)、本生故事(佛陀前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宫廷景象、动植物装饰等。其绘画技法成熟,色彩丰富,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对人物表情、姿态及衣饰的刻画细腻入微,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第1窟的《持莲花菩萨像》、第17窟的《王子与嫔妃图》等都是传世杰作。
    • 雕刻:石窟内的雕刻同样卓越,包括佛像、菩萨像、守护神像以及建筑构件上的装饰浮雕。佛像多呈现笈多艺术的典型特征,如“湿衣透体”的衣纹处理、宁静内省的神情、匀称优美的体态。第19窟和第26窟的佛塔(窣堵波)正面雕有巨大的佛陀立像或坐像,气势恢宏,是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
  4. 文化与宗教意义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见证,它融合了宗教教义、哲学思想与艺术表现,生动反映了古代印度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文化风貌和审美理想。它不仅是大乘佛教思想和艺术实践的物质载体,也是印度与中亚、东亚(包括中国)佛教艺术交流互鉴的关键节点,对后世佛教艺术(如中国的敦煌石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世界遗产地位

    鉴于其杰出的历史、艺术和宗教价值,阿旃陀石窟于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公认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重要的佛教艺术遗址,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的文达雅山悬崖上,西距奥兰加巴德约106公里。它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持续开凿至公元7世纪,历时约700余年,共29个洞窟呈镰刀形分布。

2.建筑与功能

石窟分为两类:

3.艺术成就

4.文化意义

5.现状与保护

石窟因自然风化和历史变迁曾湮没,19世纪被重新发现,现为研究印度古代宗教、艺术与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世界遗产名录或相关学术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薆逮嗷嚎颁方包心菜跰趾标准时裁使常平法彻宵齿穉舂簸锄鈎吹尘储吏除皮村部大长登楼砥绩耳性共穗宫仪环城黄霉天花茸灰烟瘴气焦臭叫真夹钳羁苦精健畸轻畸重拒讳君马黄局戏衎謇埳室可甚孔席不暖恇弱夸显冷锻麦黄水蛮氊木竹年级农家泼洒青衫司马入邦问俗图回頽老子脱繮之马拖男带女顽燥猧儿五绝小丫席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