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以登車穩身的繩索。 清 黃宗羲 《左副都禦史施公神道碑銘》:“乘龍冉冉帝上昇,前無疑弼後無丞,公獨攀髯執綏繩。”
“綏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基本詞義
“綏繩”指古代登車時用于穩定身體的繩索。其核心功能是幫助乘車者保持平衡,尤其在馬車行進中起到安全防護作用。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黃宗羲的《左副都禦史施公神道碑銘》:“乘龍冉冉帝上昇,前無疑弼後無丞,公獨攀髯執綏繩。”此處通過“執綏繩”的動作,暗喻輔佐君王的職責,賦予詞彙象征意義。
構詞解析
注:該詞彙現代已罕用,主要見于古籍文獻。如需深入考據,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綏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下面詳細介紹綏繩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形式、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綏繩是指用來繞繩的細線或繩索。在古代,綏繩主要用作捆綁、連接和束縛物品,具有維系的作用。
綏繩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纟(纖維部首)和石(石字底部)。筆畫數為17畫。
綏繩的“綏”字來源于繁體字,繁體字是指簡化字之前的漢字形式。在繁體字中,“綏”字與簡化字“綏”形狀相似,但有着稍許的差異。
"綏"在繁體中的寫法是「綏」,它由「糹」和「隹」兩個部首組成。
在古代寫法中,綏繩的“綏”字是用田字旁寫的,表示它與纖維相關,而“繩”字依然保持現代寫法。
1. 請你拿一根綏繩來把這些木材捆好。
2. 他用綏繩把箱子系在了車頂上。
綏繁、綏靜、繩索、繩索、繩縛等。
線索、缰繩、束縛。
解綁、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