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華與質樸。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史有文質,辭有詳略。” 孔穎達 疏:“史文則辭華,史質則辭直,華則多詳,直則多略。”《舊唐書·文苑傳序》:“殊不知世代有文質,風俗有淳醨。”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使馬圉》:“ 馬圉 之説誠善,假使出 子貢 之口,野人仍不從。何則?文質貌殊,其神固已離矣。” 姚華 《論文後編》:“夫均文質者,莫三百篇若。詩亡而文質分, 趙 得其質, 楚 得其文。”
(2).文字與質地。《漢書·食貨志下》:“﹝ 王莽 ﹞鑄作錢布皆用銅,殽以連錫,文質周郭仿 漢 五銖錢雲。”
“文質”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文質”一詞最早出自《論語·雍也》,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裡:
魏晉後,“文質”被引入文論領域,衍生出兩層含義:
晉代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序》中提到史書編纂需注意“文質”平衡:史文過華則詳,過質則略。此外,《漢書》記載王莽鑄币時也以“文質周郭”形容錢币的文字與質地設計。
“文質彬彬”是最著名的衍生詞,原指君子内外兼修,現多形容人文雅有禮。
“文質”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概念,既可用于評價人的修養,也可分析文學創作或曆史記錄,其核心始終強調内在本質與外在表現的和諧統一。
《文質》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一件事物的品質,特别是指人的性格、素質和氣質的文雅、高尚。
《文質》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文”和“貝”,其中“文”表示文字、文化,貝”表示財富、珍寶。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文質》一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出現在《詩經·召南·黍離》:“兄弟贻于兒曰,文子薄而質子彰。”意思是兄弟之間應該有教養高尚的人,才會被世人所贊揚。在繁體字中,《文質》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許多變化。在古代的金文和篆文中,貝字的形狀更接近貝殼的形狀。而文字的形狀則更加像是一本書的卷軸形式。
1. 他的言談舉止都展現出了一種高貴的文質。
2. 她的儀态優雅,氣質文質彬彬。
組詞:文質彬彬、文質斌斌、儒風文質
近義詞:文雅、舉止得體、風度翩翩
反義詞:粗俗、粗鄙、無教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