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华与质朴。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史有文质,辞有详略。” 孔颖达 疏:“史文则辞华,史质则辞直,华则多详,直则多略。”《旧唐书·文苑传序》:“殊不知世代有文质,风俗有淳醨。”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使马圉》:“ 马圉 之説诚善,假使出 子贡 之口,野人仍不从。何则?文质貌殊,其神固已离矣。” 姚华 《论文后编》:“夫均文质者,莫三百篇若。诗亡而文质分, 赵 得其质, 楚 得其文。”
(2).文字与质地。《汉书·食货志下》:“﹝ 王莽 ﹞铸作钱布皆用铜,殽以连锡,文质周郭仿 汉 五銖钱云。”
"文质"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深度的复合词,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典籍。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文"指代外在的文采、形式与修饰,"质"则指内在的实质、本质与质朴,二者构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古代汉语词典》进一步阐释,该词在儒家经典中常指礼乐制度的外在表现与道德内涵的相互关系。
在文学批评领域,《中国文学批评术语辞典》指出,"文质"被引申为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的辩证法则。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附质,质待文"的观点,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相互依存。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则强调"文质相济"的中庸之道,认为过度追求文饰会丧失本真,过于强调质朴则流于粗鄙。
现代语义学视角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文质"定义为事物外在特征与内在本质的统一体,常应用于艺术批评、人格评价等领域。该词在当代语境中还衍生出"文质兼美"的审美标准,既要求形式美感的呈现,更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
“文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文质”一词最早出自《论语·雍也》,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
魏晋后,“文质”被引入文论领域,衍生出两层含义:
晋代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提到史书编纂需注意“文质”平衡:史文过华则详,过质则略。此外,《汉书》记载王莽铸币时也以“文质周郭”形容钱币的文字与质地设计。
“文质彬彬”是最著名的衍生词,原指君子内外兼修,现多形容人文雅有礼。
“文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概念,既可用于评价人的修养,也可分析文学创作或历史记录,其核心始终强调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和谐统一。
白棘薄濇鞭帽表经笔管菜阐提冲逸垂丝楚雨巫云辞领单骑对命番银飞来翦风裘副辂盖饭干凈利落归华何物隳亡昏蹶火轮三昧家蚕姜张嫁取击床具明开路神控连匡俗历问拢共鸬鷀号漂沤婆媳清雄七停八当日长至塞匿丧佩伤嗟山屋省躬神女庙社司疏怀私粜泰陵桃棓调准听朔頽节图乙蛙声帷帐先自械鬭袭仿习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