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誓同生死,親愛終生。語本《詩·王風·大車》:“穀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黃九郎》:“女曰:‘能矢山河,勿令秋扇見捐,則惟命是聽。’公乃誓以皦日,女不復拒。”
“誓以皦日”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成語,主要用于表達至死不渝的誓言或承諾。以下是詳細解釋:
“穀(生)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
意為:活着不能同室,死後也要同葬。若你不信我的誓言,天上明亮的太陽可作證。
如今多用于文學或正式場合,強調對愛情、友情或諾言的堅守,例如:
“兩人誓以皦日,約定此生不離不棄。”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詩經》原文或《聊齋志異》相關篇章。
誓以皦日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發誓以明亮的陽光為證。它由三個字組成,分别是“誓”、“以”和“皦日”。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三個字的部首和筆畫。
“誓”字的部首是言,它的拆分部首是讠,它的總筆畫數是9;
“以”字的部首是人,它的拆分部首是人,它的總筆畫數是5;
“皦日”是個詞組,不是一個字,它的部首和筆畫也就無從談起。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成語的來源。《莊子·外篇·人間世》中寫道:“日旰旔,伐柯以皦日。”意思是白天天空明亮,砍伐松柏之木,以明亮的陽光作為證據。後來,這個詞組演變成了成語,表示用明亮的日光作為自己的承諾和保證。
此外,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誓以皦日”。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漢字的演變是因為曆史的長河會不斷地變幻,所以漢字的形态也發生了變化。然而,我們無法确定“誓以皦日”在古代的具體漢字寫法。
最後,讓我們來看一些關于“誓以皦日”的例句,來更好地理解它的用法。
例句:
1. 他誓以皦日,一定會堅守自己的諾言。
2. 他用誓以皦日的方式表達了他的決心。
3.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懷着誓以皦日的精神,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總之,誓以皦日是一個寓意深遠的成語,它來源于《莊子》并且表達的是用明亮的陽光為證明自己的承諾。雖然我們不能确定古代漢字的具體寫法,但我們可以通過例句來更好地理解其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