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wanting] 空缺;缺然;欠缺
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阙如也。——《論語·子路》
禮儀制度阙如也。——《後漢書·孝和皇帝紀》
竟告阙如
(1).存疑不言;空缺不書。《論語·子路》:“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君子於其所不知,當闕而勿據。” 唐 李德裕 《掌書記廳壁記》:“間者, 吳少微 、 富嘉謨 、 王翰 、 孫逖 鹹有制作,存於是邦。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郭沫若 《今昔集·論古代社會》:“所缺的冬官,由于古有《考工記》一書,無法做假,所以付之阙如。”
(2).缺少;沒有。 三國 魏 嵇康 《明膽論》:“夫元氣陶鑠,衆生稟焉。賦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唯至人特鐘純美,兼周外内,無不必備。降此已往,蓋闕如也。” 唐 劉知幾 《史通·二體》:“自 唐虞 以下迄於 周 ,是為古文《尚書》,然世猶淳質,文從簡略,求諸備體,固以闕如。” 清 顧炎武 《與周籀書書》:“雹散蓬飄,忽焉二紀,東西南北,音信闕如。” 徐特立 《衛生展覽會的重要意義》:“但中醫的處方特别少, 中國 舊有衛生材料和方法均沒有,生理和解剖學也是阙如。”
“阙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理解:
“阙如”指空缺、欠缺或存疑不言的狀态,常用于描述事物或信息的缺失。例如:
“阙如”既是一種語言表達,也蘊含傳統文化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治學态度。需注意其多用于書面語境,口語中較少出現。
阙如(què rú),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阙”和“如”組成。
“阙”字的部首是“門”,它的總筆畫數是11;“如”字的部首是“女”,它的總筆畫數是6。
“阙如”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經典文學作品《莊子·齊物論》中的一句話:“是故無有為有,攘臂而仍膺,不行而阙如。”意為沒有為可以變為有,隻要揮毫寫一筆,雖然筆沒有離開腳胫,卻已經降臨到了胸膛。
繁體字“阙如”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文獻和碑文中,可能會見到一些不同的寫法,但整體的含義和用法是一緻的。
1. 雖然他平時不善言辭,但在緊要關頭,他的行動卻阙如其分。
2.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眼前,卻常常因人們的注意力不集中而阙如所在。
無阙,缺如,阙如其分。
不匹配,不符合。
恰如其分,相符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