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wanting] 空缺;缺然;欠缺
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阙如也。——《論語·子路》
禮儀制度阙如也。——《後漢書·孝和皇帝紀》
竟告阙如
(1).存疑不言;空缺不書。《論語·子路》:“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君子於其所不知,當闕而勿據。” 唐 李德裕 《掌書記廳壁記》:“間者, 吳少微 、 富嘉謨 、 王翰 、 孫逖 鹹有制作,存於是邦。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郭沫若 《今昔集·論古代社會》:“所缺的冬官,由于古有《考工記》一書,無法做假,所以付之阙如。”
(2).缺少;沒有。 三國 魏 嵇康 《明膽論》:“夫元氣陶鑠,衆生稟焉。賦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唯至人特鐘純美,兼周外内,無不必備。降此已往,蓋闕如也。” 唐 劉知幾 《史通·二體》:“自 唐虞 以下迄於 周 ,是為古文《尚書》,然世猶淳質,文從簡略,求諸備體,固以闕如。” 清 顧炎武 《與周籀書書》:“雹散蓬飄,忽焉二紀,東西南北,音信闕如。” 徐特立 《衛生展覽會的重要意義》:“但中醫的處方特别少, 中國 舊有衛生材料和方法均沒有,生理和解剖學也是阙如。”
"阙如"是一個漢語書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空缺、缺失、欠缺。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文獻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阙"指空缺、缺失,"如"為助詞無實義,合指事物本應存在卻未出現的狀态。
例: "資料阙如"(資料缺失),"證據阙如"(證據空缺)。
引申用法
強調應具備而未具備的情況,常見于學術、法律、曆史等正式語境,隱含對完整性的期待。
例: "文獻記載阙如,需進一步考證。"
出自《論語·子路》:
"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阙如也。"
——孔子主張對未知領域應保持"存疑空缺"的态度,體現嚴謹的治學精神。
來源:《論語》(中華書局點校本)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4)
"阙如:空缺;欠缺。多指應存在而未存在的事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頁89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阙如:〈書〉空缺;欠缺:文獻記載~。"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頁1087。
"阙如"強調應然性缺失(如制度阙如),而"缺少"僅表客觀不足(如人手缺少)。
"因史料阙如,該時期社會結構尚存争議。"
"若證據阙如,則指控不成立。"
"傳統禮儀在現代教育中的阙如值得反思。"
注:以上文獻來源均為權威出版物,引用内容可查證。因平台限制未提供鍊接,讀者可通過正規圖書渠道獲取原文。
“阙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理解:
“阙如”指空缺、欠缺或存疑不言的狀态,常用于描述事物或信息的缺失。例如:
“阙如”既是一種語言表達,也蘊含傳統文化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治學态度。需注意其多用于書面語境,口語中較少出現。
愛才若渴半間不界頒降不照長棘纏頭秤錘落井敕警出國丹鷄得墨忒耳疊觀多面手飛耳焚錢烈楮概衆高挑子恭己弓珧管押過譽海蟹蝦蟆更毫豬和門互詞絞鮹交食決勝車炕暴苦尅料取理務面讦蜜合色目聽難度叛徒千秋萬古秋室取土坑人才輩出杓秉聲家身價倍增蛇食鲸吞適變士多十家鼫鼠時宜儵忽疏衰似許瑣蛣撻罰填河亭吏萬家春先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