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德昭著。《国语·周语下》:“ 成王 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文选·刘琨<答卢谌诗>》:“资忠履信,武烈文昭。” 李善 注:“ 汉武帝 赠故 朱崖 太守 董广 詔曰:‘伐叛柔服,文昭武烈。’ 曹植 令曰:‘相者文德昭,将者武功烈。’”
(2).谓宗庙位次。 文王 之子为昭。《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昔在 文 昭,今惟 武 穆。” 李善 注:“言昔者在 高祖 之子为王,同於 文王 之昭,今帝之子为王,又同 武王 之穆……《汉书》 韦玄成 议曰:父为昭,子为穆,孙復为昭。昭穆,父子之迭号,千祀而一也。” 清 朱大韶 《实事求是斋经义·二叔辨》:“徧考经传诸子,无并 管 、 蔡 、 霍叔 为三叔者,至谓下文方列 文 昭,故不谓 管 蔡 ,説更无理。”参见“ 文昭武穆 ”。
“文昭”是汉语中兼具历史内涵与礼制色彩的复合词。根据《汉语大词典》《礼记》等典籍记载,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礼制概念
“文昭”最早见于周代宗庙制度,指以文德著称的祖先受祀方位。《礼记·祭法》载“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其后世以“文昭武穆”为序排列宗庙位次。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文昭者,文王之子为昭位。”这一制度成为古代宗法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物代称
历史上常以“文昭”代指德行兼备的君主或文人。如三国时期曹魏重臣王昶在《家诫》中以“文昭武烈”形容周文王、周武王的功绩。清代《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多次用“文昭武穆”赞颂贤明君主。
三、现代语义
当代《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将其释为“文德昭著”,多用于形容文化成就显著或学术影响深远的人物群体。在姓名学中,“文昭”作为复合人名,承载着彰显文采、昭示美德的寓意。
(注:文献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礼记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文昭”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析:
文德昭著
指文化德行的显赫与光辉,常见于古代文献对君王的称颂。如《国语·周语下》记载“成王能明文昭”, 强调以文治彰显德政。该义项与“武烈”(武功显赫)常形成对仗,如“文昭武烈”表达文治武功兼备。
宗庙位次制度
源于周代宗法制度,周文王之子庙号列为“昭”,形成“昭穆”世系排列规则。如《汉书》记载“父为昭,子为穆,孙復为昭”,体现古代宗庙祭祀的位次规范。
现代多用于姓名,包含双重期许:
该词在历史中亦有具体人物指向,如清代宗室文人文昭(1680-1732),系王士祯弟子,以辞官隐居作诗闻名。
提示:若需了解古代文献具体出处(如《国语》《文选》中的引用),可参考、8、9的原始内容。
卑不足道兵燹并智不啻不值一驳岔出纯至蹈蹂大气环流电铲嫡母洞察一切朵罗洏洏二滩水电站浮财高算耕货耕寮絙人关试滚轮骇讶涵涵混球儿惶惶不安回抱祸媒家儅肩差艰子贱姿焦臭静堂媿切捞捕老云头廉制裂破流移露奏命故募化旁流乾电池琼敷散绮骚驿骚踪赏功诗绫疏决逃世同交亹焕卫卒乌帽红裙铦钢纤柳宪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