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阮籍傳》:“﹝ 阮籍 ﹞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迹所窮,輒慟哭而反。”後遂用為典實。 唐 羅隱 《讒書·屏賦》:“ 阮 何情而泣路, 墨 何事而悲絲?”
“泣路”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泣路”字面意為“哭着行走”,形容人在極度悲傷或陷入困境時的狀态。常用來表達内心痛苦、迷茫無助的情感。
源自《晉書·阮籍傳》記載:魏晉名士阮籍常獨自駕車漫遊,不按固定路線行駛,當車行至無路可走時,便痛哭而返。這一行為成為後世“泣路”的典故來源。
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評述,描述人物遭遇重大挫折時的悲怆心境,例如: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晉書》原始記載及後世文學引用,完整典故可參考《晉書·阮籍傳》。
《泣路》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因悲傷、痛苦而流淚的樣子,形容極度悲痛。
《泣路》的拆分部首是水和角,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 85 和 3。
《泣路》一詞來源于《舊唐書·樊元和傳》:“樊元和于《漢草》雲:‘溪路聽秋聲,泣路望秋燈。’覽馮少府《草》詩,知其意也。”後人根據這段記載創造了成語“泣路”,用以形容極度悲痛。
繁體字的寫法為「泣路」。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泣路」。
他聽到這個消息後,不禁泣路。
泣聲、泣不成聲、泣故紙書
哭泣、悲泣、淚流滿面
歡笑、喜悅、笑逐顔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