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跋語的意思、跋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跋語的解釋

在書畫、文集等後的題詞。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三》:“裡中有 元 人《育嬰圖》摹本,載 元 獻 跋語,幾七百言。”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刑部·重刊閨範序》:“ 戴給事 既疏參 呂司寇 矣, 承恩 辨疏,即以跋語為出於給事之筆,此仇口往復之常,亦無足訝。” 冰心 《晚晴集·悼郭老》:“過了幾天, 老舍 先生就送來一張 郭老 贈我的條幅,上面寫着一首五律,還有跋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跋語是漢語文學術語,指附于書籍、文章或書畫作品末尾的說明性文字,通常由作者或他人撰寫,用以補充說明創作背景、主旨思想或評價内容。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跋語是“寫在書籍、文章等後面的短文,多用以說明寫作經過或評價内容”。

從文體結構看,跋語具有三個核心特點:

  1. 位置固定性:位于正文之後,與“序言”形成首尾呼應,如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強調“跋居卷末,以終篇帙”。
  2. 内容多元性:既可記錄創作緣由(如宋代朱熹《楚辭集注》跋語詳述校勘過程),也可包含鑒賞心得(如明代董其昌書畫跋語常評點筆墨技法)。
  3. 文體靈活性:形式上不拘骈散,宋代蘇轼《書蒲永升畫後》以散文寫跋,清代王士禛則多用韻文題跋。

權威文獻中,跋語常被視為考據學研究的重要材料。例如《文心雕龍·序志篇》指出“跋尾之作,所以證異同、明得失”,清代考據學家錢大昕在《廿二史考異》中大量引用古籍跋語作為校勘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跋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寫在書籍、書畫、文集等正文之後的補充性文字,主要用于說明創作背景、評價内容或記錄相關考釋信息。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2.詞源與結構

3.功能與示例

4.常見誤區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的跋語案例,可參考書畫集、古籍影印本或學術考釋類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半三不四豹尾班長林豐草呈面垂直地帶性從直第一官遁戢二鴻二稅二台汾脽蓋地閣長割地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古戍恒定檢身簡躁潔居近愛矜才使氣靜邊精擇積甃決鬭箘桂揩背刻鹄成鹜哙息狂缪酷禍窺鏡臨財不苟隴斷麻瘋髦發枚述碙砂年報破軍俏俊凄急輕绡窮生驅衆石灰吟時蹇孀寡水蜮屬毛離裡隧正淘融騰起王宰無梁顯問小布小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