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盛王的意思、盛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盛王的解釋

盛世有德的帝王。《禮記·祭義》:“ 虞 、 夏 、 殷 、 周 ,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年之貴乎天下久矣。”《後漢書·耿秉傳》:“以戰去戰,盛王之道。” 宋 範仲淹 《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講書狀》:“ 三代 盛王緻治天下,必先崇學校、立師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盛王"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從構成該詞的兩個單字本義及複合後的引申義來理解,主要見于古代文獻中,用以稱頌賢明有為的君主。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的詳細解釋:

一、單字釋義

  1. 盛(shèng)

    • 本義:指放在祭器中的谷物,引申為豐盛、興旺。《說文解字》釋:"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
    • 引申義:形容事物發展到鼎盛狀态,如強盛、盛大(《廣韻》:"盛,長也")。
  2. 王(wáng)

    • 本義:指最高統治者。《說文解字》:"王,天下所歸往也。"
    • 引申義:特指德行與功業顯赫的君主(《詩經·大雅》:"王此大邦")。

二、複合詞"盛王"釋義

"盛王"指處于國力鼎盛時期或功業顯赫的賢明君主,強調其治下王朝的繁榮與統治的英明。例如:

三、古籍用例與權威參考

  1. 《左傳·昭公二十年》:

    "盛王之下,必有盛民。" 此處"盛王"指治世有為的君主,強調君民共榮的關系。

  2. 《漢書·董仲舒傳》:

    "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纣行暴則民鄙夭……故治亂興廢在己,非天降命,唯盛王能正之。" 以"盛王"代指能匡正天下的聖王。

四、核心内涵總結

"盛王"一詞融合了國力強盛(盛)與君主德行(王)的雙重标準,專指在政治、經濟、文化達到巅峰時期的傑出統治者,常見于史書對明君的頌揚。其權威性源于古代經典注疏及正史記載,是中華文化中"盛世明君"的理想化表達。


參考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陳彭年《廣韻》(澤存堂本)
  3. 《詩經·大雅·皇矣》(十三經注疏本)
  4.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
  5. 孔穎達《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阮元校刻本)
  6. 《左傳·昭公二十年》(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7. 班固《漢書·董仲舒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盛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盛世中有德行的帝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盛王(拼音:shèng wáng)指盛世中有德行的君主,強調帝王在政治清明、社會繁榮時期的賢明統治。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用于贊頌曆史上有作為的帝王。


二、文獻出處與用法

  1. 《禮記·祭義》
    提到:“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将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等視為“盛王”典範,突出其以德治國、重視民生的特質。

  2. 《後漢書·耿秉傳》
    記載“以戰去戰,盛王之道”,強調盛王通過正義戰争實現和平的治國理念。

  3. 宋代範仲淹
    在奏折中寫道:“三代盛王緻治天下,必先崇學校、立師資”,表明盛王注重教育以推動國家發展。


三、核心特點


四、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盛王”一詞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研究或古文解析中,用以描述符合儒家理想君主标準的帝王形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禮記》《後漢書》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和百道百嬌半邊變革比屬參天鬯通産穑乘間抵隙赤柰愁予川土垂晚村粗诋誷東翻西倒放意蕃薯煩殷飛軒風從佛面複再該舉高肥更且官命孤惸孤燭汗馬功鴻稀鱗絕悔恚加倫見行驚目掎摭眠花藉柳命将密微微南阮龐鴻呸搶毗佐前此籤助塞鴻三身殿三障山郊燒薙身退功成收藏碎雲跳端團夥僞錢無遇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