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管理市場的役吏。《晉書·庾純傳》:“ 充 嘗宴朝士,而 純 後至, 充 謂曰:‘君行常居人前,今何在人後?’ 純 曰:‘旦有小市井事不了,是以來後。’世言 純 之先嘗有伍伯者, 充 之先有市魁者, 充 純 以此相譏焉。”《南齊書·東昏侯紀》:“又於苑中立市,太官每旦進酒肉雜肴,使宮人屠酤, 潘 氏為市令,帝為市魁,執罰,争者就 潘 氏決判。” 宋 陶穀 《清異錄·針答膝》:“ 溫韜 少無賴,拳人幾死,市魁将送官,謝過魁前,拜逾數百,魁釋之。” 明 宋濂 《書陳思禮》:“吾娶,則詩書之業蕪矣。即不蕪,何以自給?不與市魁賈豎相逐,弗可得也。”
“市魁”是古代對市場管理人員的稱謂,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古代管理市場的役吏,負責監督市場秩序、執行交易規則等事務。拼音為shì kuí,注音為ㄕˋ ㄎㄨㄟˊ。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庾純傳》,記載了庾純因處理“市井事”(市場事務)而遲到的轶事,側面印證“市魁”的職責。
另在《南齊書·東昏侯紀》中,提到皇帝曾戲設市場,并自封為“市魁”,執掌處罰權,顯示這一職位可能兼具實際管理與象征性角色。
詞義延伸
相關文獻
除史書外,宋代陶穀的《清異錄》等文獻也提及此職,但具體職能細節較少。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晉書》《南齊書》等原始文獻。
《市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市場中的領頭人或首位。
《市魁》的部首為一,總筆畫數為12。
《市魁》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指的是在市場中地位高、聲望大、能力強的人。
《市魁》的繁體字為「市魁」。
在古代,「市魁」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字義和意思相同。
1. 他是該市最有經驗的商人,被譽為市魁。
2. 這位年輕的農民在市場上憑借自己的熱情和才華成為了市魁。
1. 市場:指貿易和交易活動場所。
2. 魁首:指集體中的領頭人。
3. 魁梧:形容個子高大、壯實。
市儈、市井、市長。
市亡、魁寡、市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