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藤紙的意思、藤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藤紙的解釋

古時用藤皮造的紙,産于 浙江 剡溪 、 馀杭 等地。 唐 李肇 《翰林志》:“凡賜與、徵召、宣索、處分曰詔,用白藤紙……凡太清宮道觀薦告詞文,用青藤紙。” 宋 歐陽修 《病中代書奉寄聖俞二十五兄》詩:“君閑可能為我作,莫辭自書藤紙滑。” 宋 梅堯臣 《送杜君懿屯田通判宣州》詩:“日書藤紙争持去,長鈎細畫似珊瑚。”亦稱“ 藤角紙 ”。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二節:“ 範甯 令屬官說,‘土紙不可以作文書,皆令用藤角紙’。藤角紙即藤紙。”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藤紙”一詞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藤紙是中國古代以藤皮為原料制成的紙張,主要産于浙江剡溪(今嵊州)和馀杭(今杭州餘杭區)等地。其名稱源于制作原料——藤類植物的韌皮纖維,質地較粗糙,但韌性較強,適合書寫和文書用途。


二、曆史背景

  1. 唐代應用
    唐代李肇在《翰林志》中記載,白藤紙用于宮廷诏書,青藤紙則用于道觀薦告文。
  2. 宋代發展
    宋代文人如歐陽修、梅堯臣等曾以藤紙為書寫材料,并提到其表面光滑的特性。

三、工藝特點

藤紙制作需經浸泡、蒸煮、捶打等工序提取藤皮纖維,再以傳統造紙法成紙。其特點是纖維長、韌性佳,但表面較粗糙,字迹易暈染。


四、引申含義

部分文獻提到“藤紙”可比喻文筆潦草或字迹難辨(如成語用法),但此義項較少見于主流曆史記載,可能是特定語境下的衍生義。


五、文化意義

藤紙作為唐宋時期重要的書寫載體,反映了古代造紙技術的地域特色,也是浙江手工業曆史的重要見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或制作工藝細節,可查閱《翰林志》《病中代書奉寄聖俞二十五兄》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藤紙的意思

藤紙是指用藤條等植物纖維制作的紙張材料。它通常具有一定的韌性和透氣性,常用于制作家具、籃子和其他手工藝品。

藤紙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藤紙的部首是艸字旁,拆分成兩個部分,上面是艸字旁,下面是紙字旁,艸字旁表示與植物相關的事物,紙字旁表示與紙張相關的事物。

藤紙共有14個筆畫。

藤紙的來源

藤紙最早起源于中國北方地區,因為北方缺乏木材資源,人們開始使用藤條制作紙張。如今,藤紙已經成為一種廣泛應用的紙張材料。

藤紙的繁體

藤紙的繁體字為藤紙。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藤紙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藤”字由上部的䒉字旁,下部的登字旁和中間的艸字旁組成,表示與植物藤蔓相關;“紙”字由左右兩個纟字旁和中間的氏字旁組成,表示紙張材料。

藤紙的例句

1. 我們用藤紙制作的籃子很結實。

2. 這張藤紙可以用來包裹禮物。

藤紙的組詞

1. 藤紙闆:指用藤紙制作的闆材。

2. 藤紙椅:指用藤紙編織而成的椅子。

藤紙的近義詞

竹紙、草紙、麻紙

藤紙的反義詞

木紙、棉紙、羊皮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