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迷失道路。《韓非子·解老》:“使失路者而肯聽習問知,即不成迷也。” 唐 方幹 《初歸鏡中寄陳端公》詩:“雲島採茶常失路,雪龕中酒不關扉。”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秀姑》:“小人失路,茫茫無所之。”
(2).指放棄正道。《楚辭·九章·惜誦》:“欲橫奔而失路兮,堅志而不忍。”
(3).喻不得志。 漢 揚雄 《解嘲》:“當塗者升青雲,失路者委溝渠。” 唐 錢起 《送邬三落第還鄉》詩:“十年失路誰知己,千裡思親獨遠歸。” 清 鄭燮 《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而一二失路名家,落魄貴胄,借祖宗以欺人,述先代而自大。”
“失路”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既包含字面意義,也有比喻用法。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使用場景:
字面意義:迷失道路
指在物理空間中找不到正确路徑。例如:
比喻義:放棄正道
引申為偏離道德或人生正确方向。例如:
比喻義:不得志或處境困頓
常用于形容人生際遇的挫折。例如:
“失路”一詞從具體到抽象,涵蓋了空間迷失、道德偏離、人生困頓三重内涵,兼具形象性與哲理性,常見于古典文學和現實比喻中。
失路是指迷失方向,無法找到正确的道路或方向的意思。它可以用來形容在陌生的環境中迷失自己,無法找到前進的方向。
失路的拆分部首為辶(辵),拼音為chuò;它的總筆畫數為8。
失路一詞由《說文解字》所記載,始見于漢代。它的意義可以追溯至古代文獻中的《詩經》和《易經》等,用來形容人們在迷茫中找不到正确的道路。
失路的繁體字為「失路」,發音和意義都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失路并沒有現代标準化的寫法,而是以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的書體進行書寫。
1. 他在陌生的城市迷路了,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2. 這本地圖已經過時了,用它很容易失路。
1. 迷失:形容在迷茫中喪失了方向感。
2. 迷路:無法找到正确的道路。
3. 失望:對不如意結果感到失落和絕望。
迷途、迷失、迷茫、迷惑。
找路、尋路、明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