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迷失道路。《韓非子·解老》:“使失路者而肯聽習問知,即不成迷也。” 唐 方幹 《初歸鏡中寄陳端公》詩:“雲島採茶常失路,雪龕中酒不關扉。”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秀姑》:“小人失路,茫茫無所之。”
(2).指放棄正道。《楚辭·九章·惜誦》:“欲橫奔而失路兮,堅志而不忍。”
(3).喻不得志。 漢 揚雄 《解嘲》:“當塗者升青雲,失路者委溝渠。” 唐 錢起 《送邬三落第還鄉》詩:“十年失路誰知己,千裡思親獨遠歸。” 清 鄭燮 《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而一二失路名家,落魄貴胄,借祖宗以欺人,述先代而自大。”
失路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層含義的詞彙,其核心意象與“迷失道路”相關,既可指具體的空間迷失,也可引申為人生或事業的困頓、不得志。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語言學研究的詳細解釋:
字義構成
“失”意為丢失、錯過;“路”指道路、途徑。二字組合本義為迷失道路,找不到正确的行進方向。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核心含義
例:“夜行深谷中,遂至失路。”(《漢書·李廣傳》)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例:“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王勃《滕王閣序》)
來源:《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仕途或理想的挫折
古代文獻中多指科舉落第、官場失意,如唐代詩人孟浩然以“失路”自喻未獲功名。
來源:《全唐詩》注疏(中華書局)
價值觀或道德的迷失
在哲學語境中,可指偏離正道、喪失準則,如《莊子》中“失路”暗喻精神困惑。
來源:《中國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現代用法
當代漢語保留“迷失方向”的本義,亦用于形容目标模糊、決策失誤,如“企業戰略失路”。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醫學與心理學視角
空間定向障礙(Spatial Disorientation)被定義為“失路”的科學對應概念,見于神經學研究。
來源: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認知心理學手冊》
文化隱喻研究
“失路”作為中國文學典型意象,象征士人階層的精神困境,相關分析見《中國文學象征詞典》。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出處 | 原文摘錄 | 釋義 |
---|---|---|
《楚辭·離騷》 | “回朕車以複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 屈原以“行迷”喻政治失路,及時回頭。 |
《後漢書·馮衍傳》 | “悲時俗之險厄兮,哀志士之失路。” | 感歎時局艱險,有志者不得施展抱負。 |
“失路”兼具具象與抽象雙重内涵,既是空間導航的失敗,亦是精神或社會層面的困局。其釋義根植于漢語演變史,并在現代語境中持續延展。
“失路”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既包含字面意義,也有比喻用法。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使用場景:
字面意義:迷失道路
指在物理空間中找不到正确路徑。例如:
比喻義:放棄正道
引申為偏離道德或人生正确方向。例如:
比喻義:不得志或處境困頓
常用于形容人生際遇的挫折。例如:
“失路”一詞從具體到抽象,涵蓋了空間迷失、道德偏離、人生困頓三重内涵,兼具形象性與哲理性,常見于古典文學和現實比喻中。
鳌魚白骨傍通參變草底攢集黛藍打落笃瘵二稚發廊方施防衛過當販傭風魔觥飯不及壺飧孤獨者鼓惑會合回換昏蹶階侍積苦景重狂醉拉線莅止路劫滿考茅室土階煤炭牛宿樸力痞積奇略勸哄扇筤慎辭盛代適觀使馬受污瘦狀說明術士殊事頌椒松慢談議添枝增葉條記頭昏腦脹頑宂枭鸱笑僇枭棊效死疆場消脹酒磍碬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