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親的意思、問親的詳細解釋
問親的解釋
求親,提親。 元 楊暹 《劉行首》第三折:“今日安排酒果,親自到他家問親,走一遭去。” 明 高明 《琵琶記·丞相教女》:“不揀甚麼人家,但是有才學,做得天下狀元的,方可嫁他;若是其餘,不許問親。”參見“ 問肯 ”。
詞語分解
- 問的解釋 問 (問) è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請人解答:詢問。問答。問題。問鼎(指圖謀奪取政權)。問津。質問。過問。 為表關切而詢問:慰問。問候。問長問短。 審訊,追究:審問。問案。唯你是問。 管,幹預:概不過
- 親的解釋 親 (親) ī 有血統或夫妻關系的:親屬。親人。親緣。雙親(父母)。親眷。 婚姻:親事。 因婚姻聯成的關系:親戚。親故。親鄰。親朋。 稱呼同一地方的人:鄉親。 本身,自己的:親睹。親聆。親筆。 感情好
專業解析
"問親"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詞典核心釋義(提親)
指男方家庭或媒人正式向女方家庭提出締結婚姻的請求,是傳統婚俗中的重要環節。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
示例:
"兩家商議聯姻,男方遣媒人前往女家問親。"
二、民俗文化延伸含義
在傳統婚俗中,"問親"包含具體流程:
- 探詢意向:媒人初步溝通雙方家庭意願。
- 交換庚帖:若意向契合,互換生辰八字進行合婚(古稱"問名")。
- 議定聘禮:商讨聘金、嫁妝等細節(古稱"納征"前奏)。
文化背景:這一習俗源于周代"六禮",常見于明清小說及地方志記載。
來源:《中國民俗文化大觀》(劉魁立主編)、《中華傳統禮儀概要》(彭林著)
三、現代使用與方言差異
- 書面語:多用于曆史、民俗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強調傳統婚俗語境。
- 方言保留:在部分北方地區(如河北、山西)及吳語區仍用于口語,代指"提親"。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
說明:因未搜索到相關網頁,以上内容未提供網絡引用鍊接,釋義依據權威工具書及學術著作編纂。
網絡擴展解釋
“問親”是漢語中的一個傳統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求親、提親,主要指古代婚姻習俗中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提出婚約請求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詞義:指通過正式途徑向對方家庭提出締結婚姻的請求,屬于傳統婚俗的重要環節。
- 詞源:由“問”(詢問、請求)和“親”(婚姻、親屬關系)組合而成,強調通過溝通達成婚約。
2.曆史用法
- 古典文獻例證:
- 元代楊暹《劉行首》第三折提到:“今日安排酒果,親自到他家問親”,描繪了提親的具體場景。
- 明代高明《琵琶記·丞相教女》中,丞相要求“有才學、做狀元者方可嫁”,否則“不許問親”,反映了古代門第觀念對婚姻的影響。
3.現代使用
- 現代漢語中,“問親”一詞已較少使用,更多出現在古典文學、曆史研究或方言中。如今常用“提親”“求婚”等替代表達。
4.相關延伸
- 關聯詞彙:與“問肯”(正式征求婚約同意)含義相近,均屬傳統婚俗流程。
- 文化背景:古代“問親”需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體現家族聯姻的社會屬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婚俗細節,可參考《琵琶記》《劉行首》等文學作品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埯子敗好冰泉兵團不采場記扯天扯地齒馬之懼此他寸箋錯讀錯龜大字第二次東征疊意榧實豐規馮谖劍府闆輻辏幹旟高文秀耕畜宮髻官燭海路紅顔薄命家難蛟龍戲水嘉植介吝絶處矩券藍衫蘭渚辣子角慢聲茅舍梅裡密唆莫言乾累洽談栖流所湫學任命三率上了賊船上宿商務代表處屬昔俗間條綱體制改革晚陽夗專巷尾街頭先業鹹杬子谿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