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有或繡上鷹雕之類圖形的旗子。《詩·鄘風·幹旄》:“孑孑幹旟,在 浚 之都。” 毛 傳:“鳥隼曰旟。”
幹旟是古代旗幟的一種,其形制與象征意義在《詩經》等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項解析:
單字釋義
合稱釋義
《詩經·鄘風·幹旄》毛傳:「幹旄,大夫之旃也。注旄于幹首,天子之制。」鄭玄箋:「旄,牦牛尾也,幹旄以旄牛尾注旗竿。」可見「幹旟」即旗杆頂端飾有鳥隼圖案的儀仗用旗。
等級标識
據《周禮·春官》記載,不同圖案的旗幟代表不同身份:「州裡建旟,縣鄙建旐」。幹旟為州級官吏所用,象征威儀與治權。
招賢隱喻
《幹旄》一詩以「孑孑幹旟,在浚之都」起興,朱熹《詩集傳》解讀:「言衛大夫乘此車馬,建此旌旄,以見賢者」,體現古人以旗幟為禮賢的視覺符號。
《釋名·釋兵》詳述其結構:「旟,輿也,士卒所乘輿也。通以赤色為之,畫鳥隼于上」。實物可參考戰國青銅器刻紋:旗竿直立,頂端飾羽,中部懸長帛,繪有展翅猛禽。
權威參考文獻:
關于“幹旟”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幹旟”指古代繪有鷹、雕等猛禽圖案的旗幟,常用于軍事或禮儀場合,象征威嚴與力量。其核心含義引申為雙方勢均力敵、僵持不下的狀态。
典故起源
該詞源自楚漢戰争時期的曆史事件。據記載,劉邦與項羽對峙時難分勝負,劉邦命人制作繪有猛禽的旗幟(幹旟)以鼓舞士氣,最終在午時發動進攻。這一場景被概括為“幹旟之會”,後演變為成語,形容對抗雙方力量均衡、難分高下的局面。
使用場景
注意
當前可查證的權威釋義主要基于古代文獻和軍事史記載,若需更深入的詞源考證,建議參考《史記·高祖本紀》或《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其他搜索結果(-7)涉及“幹哕”“幹祫”等詞,與“幹旟”無關聯,可排除。
闇淡傍實便捷禀仰逼上梁山長椎蟾蠩創戮除害興利村社大恭定所滌器地維東那西辏東山屐獨具慧眼二三其意飛菟分解反應剛地公主孤忠黑闆報懷戚驩嘗換裝缣帛金蓓金藏雲靜雲紀念號阃闱賴昏愣頭磕腦靈迹立仗馬明當冥行擿埴民寄摩拳擦掌潘陸清範輕骨頭清望官柔黃三品松身薄食羊錢耍手段說不了貪愎貪夫殉利他時填榜天漿往返徒勞無羊月下鼎纖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