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試題。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厘革》:“後日月淹久,選人滋多,案牘淺近,不足為準,乃採經籍古義次為問目。” 宋 司馬光 《論諸科試官狀》:“或離合句讀,故相迷誤,或取卷末經注字數以為問目,雖有善記誦之人,亦不能對。”
(2).對罪犯的起訴文書。 宋 明九萬 《東坡烏台詩案·中使皇甫遵到湖州勾至禦史台》:“今年七月二十八日,中使 皇甫遵 ,到 湖州 勾攝 軾 前來,至六月十八日,赴禦史臺出頭,當日準問目,方知奉聖旨根勘。”
“問目”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試題
指古代科舉考試中的題目或考核内容。例如唐代劉肅在《大唐新語·厘革》中提到,官員選拔時因文書簡略,需從經籍中選取古義編成“問目”(試題)作為考核标準。
起訴文書
指對罪犯的起訴或審判相關的法律文書。如宋代文獻記載,“問目”用于描述司法審訊中對罪狀的記錄。
“問目”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中。其讀音為wèn mù,需注意“目”讀輕聲。
《問目》(wèn mù)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詢問視線、查看。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關注、觀察或尋找某個事物的動作。
《問目》的部首是「目」,表示和目标、視線等相關的義項。它的總筆畫數為15,在漢字中屬于中等偏多的範疇。
《問目》源自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豳風·丘中有麻》一詩中。古時人們通過詢問眼睛的目光來獲得信息或确認事物,因此「問目」便被用來表示這個動作。
在繁體字中,《問目》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問目》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都是由「問」和「目」組成。但由于字體演化的原因,古時的字形可能略有差異。例如,「問」的古代寫法有「文」和「門」的結合,「目」的古代寫法可能更加為簡化。
1. 他停下來,問目四周,尋找那個聲音的來源。
2. 讓我們一起問目這個問題,看看是否能找到答案。
組詞:詢問、目标、問詢、盯着目标。
近義詞:觀察、注視、查看。
反義詞:忽略、無視、不關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