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试题。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厘革》:“后日月淹久,选人滋多,案牘浅近,不足为准,乃採经籍古义次为问目。” 宋 司马光 《论诸科试官状》:“或离合句读,故相迷误,或取卷末经注字数以为问目,虽有善记诵之人,亦不能对。”
(2).对罪犯的起诉文书。 宋 明九万 《东坡乌台诗案·中使皇甫遵到湖州勾至御史台》:“今年七月二十八日,中使 皇甫遵 ,到 湖州 勾摄 軾 前来,至六月十八日,赴御史臺出头,当日准问目,方知奉圣旨根勘。”
"问目"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与语境两个维度解析:
一、字源构成 "问"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讯也",本义为询问、探究;"目"甲骨文字形如人眼,《康熙字典》引申为条目、要项。二字组合形成"通过提问梳理要点"的构词逻辑,该释义可见于《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修订版)。
二、专业释义 在司法与科举领域特指:
三、现代语言演化 当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降低,但在历史文献研究、法学史领域仍具专业价值,《中国法制史》(中华书局,2007版)将其列为古代司法术语研究的关键词。
“问目”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试题
指古代科举考试中的题目或考核内容。例如唐代刘肃在《大唐新语·厘革》中提到,官员选拔时因文书简略,需从经籍中选取古义编成“问目”(试题)作为考核标准。
起诉文书
指对罪犯的起诉或审判相关的法律文书。如宋代文献记载,“问目”用于描述司法审讯中对罪状的记录。
“问目”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中。其读音为wèn mù,需注意“目”读轻声。
百废俱举白符柏昭般弄夯雀儿先飞毕罢笔宝婢作夫人承上起下大保长大不恭丹旂丢丑东扯西唠斗魁读后感鼖晋坟圈根缘关燕孤技横行不法溷迹蒋生迳箭在弦上椒房兰室寄禁鯨寇金玉之言宽律兰缸浪废连漉列柏理古丽口俚巷龙门客论辑锣锅浅僞漆绿请托气业肉燎尚兀神碑生盐神虈沈液熟漆颂赞天秉殄歼揾钱襐饬伭贶闲默校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