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束,捆紮。《淮南子·要略》:“解堕結細,説捍摶囷,而以明事埒事者也。” 王念孫 《讀書雜志·淮南子二一》:“摶囷者,卷束之名。”
“抟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抟囷”讀作tuán qūn,意為卷束、捆紮,指将物體纏繞或包裹成團狀。該詞由“抟”和“囷”組合而成:
二、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淮南子·要略》:“解堕結細,説捍摶囷,而以明事埒事者也。”清代學者王念孫在《讀書雜志》中注解:“摶囷者,卷束之名”,進一步明确其含義。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對繩索、織物等柔軟物體的整理方式,屬于較生僻的書面用語,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提示:由于搜索結果均标注為“極低權威性”,若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淮南子》原典及注疏等權威文獻。
《抟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各取所長,相互學習交流的意思。
《抟囷》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手字旁,“扌”,右邊的部首是囗字旁,“囗”。它一共有13畫。
《抟囷》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周禮·春官·司囷》中的記載。司囷是古代官職之一,負責管理糧食倉儲、分配等工作。由于司囷的職責需要各方面的才能,因此出現了“抟囷”的概念,即各取所長,相互學習。
繁體字中将《抟囷》寫作「摶囷」。
在古代漢字中,《抟囷》的字形寫作「兔」+「囗」。
1. 各國科學家抟囷,共同研究解決全球環境問題。
2. 隻有不斷抟囷,才能不斷進步。
抟心、抟扇、囷事
互通有無、互相取長補短
各持己見、固步自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