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消铄的意思、消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消铄的解釋

亦作“ 消爍 ”。1.消減;減損。指事物由多變少,由大變小,由盛而衰。《京氏易傳·否》:“陰陽升降,陽道消鑠,陰氣凝結。” 唐 元稹 《賽神》詩:“吏來官稅迫,求質倍稱緍。貧者日消鑠,富亦無倉囷。” 清 黃宗羲 《萬悔庵先生墓志銘》:“方其盛時,交遊滿地,事有不可言,風波消鑠且盡。”

(2).消亡;消融。《戰國策·趙策四》:“ 秦 舉 安邑 而塞 女戟 ……伐 魏 ,絶 韓 ,包二 周 ,即 趙 自消爍矣。” 唐 谷神子 《博異志·馬侍中》:“獰目電烻,吐火噀血,跳躑哮吼,鐵石消鑠。”

(3).消耗;消磨。 宋 蘇舜欽 《吳江岸》詩:“壯懷消鑠盡,回首尚心驚。”《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家庭革命說》:“一即愛情,風雲壯志,消鑠春華,兒女深情,淡忘國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消铄(xiāo shu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引申義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字源與核心釋義

  1. 物理層面的消減與熔化

    “消”指逐漸減少、散失;“铄”本義為熔化金屬(如《說文解字》:“铄,銷金也”)。二字組合後,強調事物因外力作用而損耗或形态改變。

    :金屬受熱熔化(“金石消铄”),冰雪融化(“霜雪消铄”)。

  2. 抽象層面的消耗與衰微

    引申指精力、意志、時光等無形事物的逐漸耗損。

    • 《楚辭·九辯》:“形銷铄而瘀傷”,形容身體憔悴。
    • 《漢書·董仲舒傳》:“民日削月朘,寖以大窮”,其中“朘”與“消铄”義近,指民生凋敝。

二、古代典籍中的特殊用法

  1. 指代消瘦

    中古文獻中常形容人體因疾病或憂思而枯瘦。

    :《黃帝内經·素問》載“大骨枯槁,大肉消铄”,描述重症消耗狀态。

  2. 哲學中的轉化觀

    道家典籍用以闡釋物質形态轉化,如《淮南子·俶真訓》:“陶冶萬物,與造化者為人”,隱含“消铄”為自然循環之一環。

三、現代使用與語義演變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多被“消融”“消耗”“消瘦”等替代,但保留于古籍研究及特定成語(如“形銷铄骨”)中。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消铄"詞條釋義。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铄"字解析。
  3. 《黃帝内經·素問》卷五《玉機真藏論》。
  4. 《淮南子》卷二《俶真訓》哲學概念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消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āo shuò,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1. 消減衰變
    指事物由盛轉衰、由多變少的過程。例如《京氏易傳·否》中提到“陽道消铄,陰氣凝結”,描述陰陽變化的自然規律。唐代元稹的詩句“貧者日消铄,富亦無倉囷”則用此詞反映社會貧富消長的現象。

  2. 消亡消融
    強調事物的徹底消失或融化。如《戰國策·趙策四》中“趙自消爍矣”,比喻國家勢力的消亡;唐代《博異志》中“鐵石消铄”則形容物質在高溫下的消融狀态。

  3. 消耗消磨
    多用于抽象層面的精力、意志損耗。宋代蘇舜欽《吳江岸》中“壯懷消铄盡”即表達壯志被消磨的無奈。近代文獻《家庭革命說》也以此詞批評過度沉溺情感導緻志向衰退的現象。

  4. 近義與反義
    近義詞包括“消減”“消融”“消磨”,反義詞則為“凝聚”“興盛”等。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含義(物理變化、抽象消耗或徹底消亡)。使用時需注意與“銷铄”(側重熔化)的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葆真鼻赤陳赤吃吃喝喝穿蠹川貨淡出吊杠發給房栊複原高劭格令公鑒怪力亂神歸攏鬼祟故俗韓碑豪雄佳木斯見禮借端棘鈎精騎驚吓揩磨琅簡論千論萬螺杆茅嶺魔王鬧光景内幸嗯哪憉悙篇次披毛譬釋前陣且苴怯上铨簡竘然刃面聳身歎美提親脫唇讬翰土芝夏鼎商彜線材相懽飨薦湘水弦管縣太君嚣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