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消爍 ”。1.消減;減損。指事物由多變少,由大變小,由盛而衰。《京氏易傳·否》:“陰陽升降,陽道消鑠,陰氣凝結。” 唐 元稹 《賽神》詩:“吏來官稅迫,求質倍稱緍。貧者日消鑠,富亦無倉囷。” 清 黃宗羲 《萬悔庵先生墓志銘》:“方其盛時,交遊滿地,事有不可言,風波消鑠且盡。”
(2).消亡;消融。《戰國策·趙策四》:“ 秦 舉 安邑 而塞 女戟 ……伐 魏 ,絶 韓 ,包二 周 ,即 趙 自消爍矣。” 唐 谷神子 《博異志·馬侍中》:“獰目電烻,吐火噀血,跳躑哮吼,鐵石消鑠。”
(3).消耗;消磨。 宋 蘇舜欽 《吳江岸》詩:“壯懷消鑠盡,回首尚心驚。”《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家庭革命說》:“一即愛情,風雲壯志,消鑠春華,兒女深情,淡忘國是。”
“消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āo shuò,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消減衰變
指事物由盛轉衰、由多變少的過程。例如《京氏易傳·否》中提到“陽道消铄,陰氣凝結”,描述陰陽變化的自然規律。唐代元稹的詩句“貧者日消铄,富亦無倉囷”則用此詞反映社會貧富消長的現象。
消亡消融
強調事物的徹底消失或融化。如《戰國策·趙策四》中“趙自消爍矣”,比喻國家勢力的消亡;唐代《博異志》中“鐵石消铄”則形容物質在高溫下的消融狀态。
消耗消磨
多用于抽象層面的精力、意志損耗。宋代蘇舜欽《吳江岸》中“壯懷消铄盡”即表達壯志被消磨的無奈。近代文獻《家庭革命說》也以此詞批評過度沉溺情感導緻志向衰退的現象。
近義與反義
近義詞包括“消減”“消融”“消磨”,反義詞則為“凝聚”“興盛”等。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含義(物理變化、抽象消耗或徹底消亡)。使用時需注意與“銷铄”(側重熔化)的區分。
消铄(xiāo shuò)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消”是指消失、消除的意思;而“铄”則表示熔化、融化的意思。
根據漢字的構造規則,“消铄”可以拆分成“氵”、“肖”和“铄”三個部首。其中,“氵”是水的意思;“肖”表示相似或象征;“铄”則表示金屬熔化的意思。整個字共有15個筆畫。
“消铄”一詞源自《論語·陽貨》中的一句話:“君子之道費而隱。”這句話意味着真正的君子修身養性并不喧嘩誇耀,而是消弭了一切浮華和傲慢,最終達到内在的平和與謙遜。
“消铄”的繁體字為“消煞”,與簡體字形近似,隻是稍有變化。但在語義上表示的意思是一樣的。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對于“消铄”的古漢字寫法,可以參考古籍《康熙字典》中的寫法:“消”字在上半部分會加上“小”字,以形象地表示其含義;而“铄”字則在左邊用“金”字代替。
1. 他的堅持和努力最終使他的成績消铄了其他人的嘲笑聲。
2. 隨着時間的流逝,他内心的痛苦逐漸消铄,變得漸漸平靜。
消沉、铄人、铄金、铄石
消融、融化、溶解
凝固、冷卻、凝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