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存誠的意思、存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存誠的解釋

謂心懷坦誠。語本《易·乾》:“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 孔穎達 疏:“言防閑 * ,當自存其誠實也。” 晉 陶潛 《閑情賦》:“坦萬慮以存誠,憇遙情於八遐。”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中庸第三三章六》:“乃要其存誠不息而與天同載者,則於喜、怒、哀、樂之未發,緻中者是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存誠"是漢語中具有哲學意蘊的複合詞,本義指保存内心的真誠品德,引申為道德修養的重要準則。該詞源自《周易·乾卦》"修辭立其誠"的哲學命題,後經宋代理學發展形成完整概念。

從構詞法分析:"存"為動詞,表示保持、守護;"誠"為名詞,特指儒家推崇的真誠品性。二字組合構成動賓結構,強調通過主觀努力維持道德本真。明代《字彙》将其注解為"存心真實無妄",清代《康熙字典》引朱熹言"存誠者,存其本心之實也",均體現其道德内省特征。

在儒家經典中,《中庸》提出"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将"存誠"上升為貫通天人的修養路徑。宋代程颢《識仁篇》強調"學者須先識仁,存誠主敬",将之與"主敬"并列為理學工夫論的核心。這種道德實踐觀深刻影響了東亞文化圈的價值體系。

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保持内心的真誠,使思想合乎禮制規範",這一解釋融合了傳統倫理與現代語義。在語言應用中,"存誠"常與"主敬""慎獨"等儒學概念并列使用,多見于道德訓誡、修身養性等語境。

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存誠”是一個源自古代經典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心懷坦誠、保持誠實。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出自《周易·乾卦》,原文為“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孔穎達疏解為“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實”,即通過約束言行、抵禦邪念來保持内心的真誠。

  2. 哲學内涵
    在儒家思想中,“存誠”強調道德自律,主張通過日常言行踐行誠信(如《周易》提到的“庸言”“庸行”),以此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晉代陶潛《閑情賦》中“坦萬慮以存誠”進一步将這一理念融入文人精神追求。

  3. 文學與曆史應用
    清代王夫之在《讀四書大全說》中結合《中庸》思想,提出“存誠不息”的修養觀,将“誠”提升至與天道相通的高度。這一概念也被用于姓名學,寓意“精明公正,智勇雙全”。

注音與結構:拼音為cún chéng,注音ㄘㄨㄣˊ ㄔㄥˊ,由半包圍結構的“存”與左右結構的“誠”組成。

别人正在浏覽...

白色污染霸衿卑孼壁藏博涉補特伽羅成湯刺涅道大莫容倒反帳冬日可愛黩武窮兵貳猜耳三漏房官墳起婦儀觀笑荒閱慧美濟濟促促經房精曜金痍橘性浪穹雷達站榴錦盧行者謾論馬遊龍煤赭蒙族秘軌鳴鹄拿捉粘合牌樓窮固認賊為子柔魂贍墨侍行受寒嵩汝踏莎行添壽跳梁小丑提胡蘆突發頹踏僞巧五保戶誣首相宜顯飾閑月析産謝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