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心懷坦誠。語本《易·乾》:“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 孔穎達 疏:“言防閑 * ,當自存其誠實也。” 晉 陶潛 《閑情賦》:“坦萬慮以存誠,憇遙情於八遐。”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中庸第三三章六》:“乃要其存誠不息而與天同載者,則於喜、怒、哀、樂之未發,緻中者是也。”
“存誠”是一個源自古代經典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心懷坦誠、保持誠實。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出自《周易·乾卦》,原文為“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孔穎達疏解為“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實”,即通過約束言行、抵禦邪念來保持内心的真誠。
哲學内涵
在儒家思想中,“存誠”強調道德自律,主張通過日常言行踐行誠信(如《周易》提到的“庸言”“庸行”),以此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晉代陶潛《閑情賦》中“坦萬慮以存誠”進一步将這一理念融入文人精神追求。
文學與曆史應用
清代王夫之在《讀四書大全說》中結合《中庸》思想,提出“存誠不息”的修養觀,将“誠”提升至與天道相通的高度。這一概念也被用于姓名學,寓意“精明公正,智勇雙全”。
注音與結構:拼音為cún chéng,注音ㄘㄨㄣˊ ㄔㄥˊ,由半包圍結構的“存”與左右結構的“誠”組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