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ve full assurance to get go after an easy prey as one who catches a tuttle in a jar] 比喻要捕捉的對象無處逃遁,下手即可捉到,很有把握
喻舉手可得,确有把握。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四折:“管教他甕中捉鼈,手到拿來。”《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知縣寫了名字地址,就差人去拿來。甕中捉鼈,立時拿到。” 郭澄清 《大刀記》第十五章:“咱以後攻打 柴胡店 的時候,是甕中捉鼈,十拿九穩了。”
“甕中捉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指在大壇子中捕捉甲魚,比喻目标已在掌控之中,能夠輕而易舉地達成,強調事情的簡單性和把握性。例如:“警方早已布下天羅地網,抓捕逃犯如同甕中捉鼈。”
該成語通過具象場景(鼈被困甕中)表達抽象概念,生動體現中國古代語言的形象性,常用于軍事、策略或解決問題等語境,強調主動權與絕對優勢。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元代雜劇《李逵負荊》或現代詞典釋義。
《甕中捉鼈》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甕裡捉鼈,比喻事先設下陷阱,将别人引到死角中,然後将其置于無法逃出的境地。
《甕中捉鼈》的拆分部首是瓦和鳥,分别代表陶甕和鳥類;它總共有16個筆畫。
《甕中捉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繁體字形為「甕中捉鳥」。
在古代,「甕中捉鼈」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比如,「甕」字可能以「甕」字寫作「甮」,「捉」字則有多種寫法,如「捔」、「掫」,等等。這主要是因為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漢字的形狀和字體會有所演變和差異。
他使用了一系列謊言和詭計,最終将對手「甕中捉鼈」。
甕中鼈、甕中之物、甕中之鼈
設局、設陷、布陣、設圈套
手到擒來、行雲流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