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而已的意思、而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而已的解釋

[that is all] ——用在陳述句末,表示限止語氣,相當于“罷了”,常跟“隻”、“不過”、“僅僅”等連用,對句意起沖淡作用

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己。——《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詳細解釋

助詞。表示僅止于此。猶罷了。《論語·裡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贊》:“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 宋 範仲淹 《上資政晏侍郎書》:“衆或議爾以非忠非直,但好奇邀名而已。”《紅樓夢》第五五回:“隻三四日後,幾件事過手,漸覺 探春 精細處不讓 鳳姐 ,隻不過是言語安靜、性情和順而已。” 周6*6*《關于和平談判問題的報告》:“今天勝利局面已定,用戰鬥方式可以解決是毫無問題了,隻是時間早遲而已。”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而已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而已”是現代漢語中常用的語氣助詞,用于句末,表示限止,相當于“罷了”,強調所述内容僅限于某種程度或範圍,常帶有“僅此而已”“不過如此”的意味,用以沖淡語氣或減輕重要性。

核心釋義與用法特征:

  1. 表限止語氣

    表示所述情況或數量有限,不超出特定範圍。常與“不過”“無非”“隻”“僅僅”等詞呼應,構成“不過……而已”“無非……而已”等句式,弱化事件的重要性或規模。

    例:他隻是隨口說說而已,不必當真。(強調“隨口說說”的隨意性與非正式性)

  2. 替代“罷了”的書面化表達

    “而已”與“罷了”意義相近,但“而已”更顯書面化、正式化,常見于書面語及正式口語中,而“罷了”更口語化。

    例:此事無非是流程問題而已,無需過度解讀。(書面語境中弱化問題嚴重性)

  3. 古今語義的延續性

    作為古漢語遺留的虛詞,“而已”在先秦文獻中已廣泛使用(如《論語》“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限止”的核心功能曆經數千年未發生顯著變化,體現了漢語語法的穩定性。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助詞,用在陳述句末尾,表示限止語氣,相當于‘罷了’。”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示例句:“這不過是個小錯誤而已,改正就好。”

  2.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釋義:“助詞。表示限制語氣。猶罷了。”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

    書證引《孟子·梁惠王上》:“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典型使用場景:


綜合來源:上述釋義及用例均依據《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工具書,結合經典文獻與現代漢語語料庫的實證分析,确保釋義的準确性與權威性。

網絡擴展解釋

“而已”是漢語中常見的句末助詞,主要用于陳述句末尾,表示限止語氣,相當于“罷了”。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限止語氣
    表示事情僅限于某種程度或範圍,常與“隻”“不過”“僅僅”等詞連用,起到弱化句意的作用。例如:

    “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我隻不過是隨便說說而已,不必過于認真。”

  2. 情感色彩
    隱含“僅此而已,不必過多在意”的意味,可能帶有輕微的不屑、無奈或謙遜語氣。


二、語法功能


三、古今對比

  1. 古代用法
    古文中的“而已”與現代意義一緻,但更注重書面化表達。例如:

    “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贊》)

  2. 現代用法
    口語和書面語均適用,但口語中常被替換為“罷了”。例如:
    “不過好奇邀名而已。”(範仲淹《上資政晏侍郎書》)


四、近義詞辨析


“而已”通過弱化語氣,強調事物的有限性,兼具客觀陳述與情感表達功能。實際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表時間(如“已而”)或重複(如“時而”)的用法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暗處擺鈎闆墨悲素絲剝床呈政粗淺呆根谠言直聲點計跕躧轓車反激風旱高赀龜帶後慮懷撫蝴蝶澆頓佳耦結愛進退失據糾戮吉祝倦煩絕症枯霜樂饑骊珠冒難梅梅蒙聾麽娘廟貌磨煩嫩枝佩紫懷黃峭論鲠議氣鼓鼔去僞存真瓤子商場史胥衰漓雙秤私話肆器俟時宿谷題品通訣媮嫷退私唾玉尾末銜玉賈石小巫隙縫洗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