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at is all] ——用在陳述句末,表示限止語氣,相當于“罷了”,常跟“隻”、“不過”、“僅僅”等連用,對句意起沖淡作用
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己。——《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助詞。表示僅止于此。猶罷了。《論語·裡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贊》:“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 宋 範仲淹 《上資政晏侍郎書》:“衆或議爾以非忠非直,但好奇邀名而已。”《紅樓夢》第五五回:“隻三四日後,幾件事過手,漸覺 探春 精細處不讓 鳳姐 ,隻不過是言語安靜、性情和順而已。” 周6*恩6*來 《關于和平談判問題的報告》:“今天勝利局面已定,用戰鬥方式可以解決是毫無問題了,隻是時間早遲而已。”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而已漢語 快速查詢。
“而已”是漢語中常見的句末助詞,主要用于陳述句末尾,表示限止語氣,相當于“罷了”。以下是詳細解釋:
限止語氣
表示事情僅限于某種程度或範圍,常與“隻”“不過”“僅僅”等詞連用,起到弱化句意的作用。例如:
“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我隻不過是隨便說說而已,不必過于認真。”
情感色彩
隱含“僅此而已,不必過多在意”的意味,可能帶有輕微的不屑、無奈或謙遜語氣。
搭配使用
常與表示限制的副詞呼應,如: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裡仁》)
“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得惟我而已。”(《口技》)
句法位置
僅用于句末,不可單獨成句。例如:
“苦難猶如烏雲,遠望墨黑一片,而身臨其下不過是灰色而已。”
古代用法
古文中的“而已”與現代意義一緻,但更注重書面化表達。例如:
“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贊》)
現代用法
口語和書面語均適用,但口語中常被替換為“罷了”。例如:
“不過好奇邀名而已。”(範仲淹《上資政晏侍郎書》)
“而已”通過弱化語氣,強調事物的有限性,兼具客觀陳述與情感表達功能。實際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表時間(如“已而”)或重複(如“時而”)的用法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