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举手可得,确有把握。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四折:“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知县写了名字地址,就差人去拿来。瓮中捉鳖,立时拿到。”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五章:“咱以后攻打 柴胡店 的时候,是瓮中捉鳖,十拿九稳了。”
“瓮中捉鼈”(也写作“瓮中捉鳖”)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比喻通过巧妙手段或周密计划,使目标陷入无法逃脱的境地,从而轻易捕获或掌控。其核心在于强调对局势的绝对掌控和行动的确定性。
最早出自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逵负荆》第四折:“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该成语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故事相关,常用于形容计策周密、胜券在握的场景。
如需更多例句或典故细节,可参考《李逵负荆》原文或权威词典。
《瓮中捉鼈》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比喻困在陷井中的猪、鼠等动物不知道自己无法脱身,被捉进去了。
《瓮中捉鼈》的拼音是wèng zhōng zhuō biē。其中,“瓮”字的部首是“瓦”,总共有9个笔画;“中”字的部首是“丨”,总共有4个笔画;“捉”字的部首是“扌”,总共有10个笔画;“鼈”字的部首是“鼠”,总共有19个笔画。
《瓮中捉鼈》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韩非子·鹪鹩》一篇中:“天生鹪鹩,世间一也。鹪鹩之日,擘两瓮中捉鼈。”意为天生的鹪鹩很稀有,堪比瓮中抓住鼈一样难得。
《瓮中捉鼈》的繁体字是「甕中捉鼈」。
古时候,《瓮中捉鼈》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例如,“中”字在古代写作“中”,“鼈”字在古代写作“鱉”。但是意思与现代用法相同。
他智商低得,就像是瓮中捉鼈。
瓮中:比喻困于某个狭小的空间无法自拔
捉鼈:比喻捉住某个难以捉摸或逃脱的事物
固守陈规、被困其中
轻松自在、自由自在
哀曼参秽陈熟持气仇疾初弦殆庶黨士大长秋灯匣子沸沸豮豕符祥高呼戈剑光采夺目姑老过动股权公司还白劾系鸿篇巨制懽笑轘辕悔艾护结壶罍讲师浇弊脚力交羣节选鯨蠟惊天动地尽凈进行曲几先崛奇抉瑕掩瑜科差廉访美不胜收眉耈暝涬默神千奴共一胆潜玉箬壳丧门鬼上辕蛇精神行太保噬脐莫及苏复俗滥通俗化通演土壤空气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