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國的意思、京國的詳細解釋
京國的解釋
京城;國都。 三國 魏 曹植 《王仲宣诔》:“我公實嘉,表揚京國。” 唐 牟融 《贈韓翃》詩:“京國久知名,江河近識荊。” 明 高明 《琵琶記·聽女迎親》:“若是到京國,相逢處,做箇好筵席。”
詞語分解
- 京的解釋 京 ī 國都(現特指中國首都北京):京城。京都。京華(因京都是文物、人才彙集的地方,所以稱京都為“京華”)。京畿(國都和國都附近的地方)。京劇。京師(首都的舊稱)。京繡。京菜。 大。 古代數名,指一千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專業解析
"京國"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底蘊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詞源本義
"京"在甲骨文中象形高台建築,《說文解字》釋為"人所為絕高丘也",後引申為都城。"國"繁體作"國",從囗從或,《周禮》注"大曰邦,小曰國",特指諸侯封地。二者合稱"京國",初指周天子所在的王畿之地,如《詩經·大雅》"惠此京國"即指鎬京地區。
二、曆史演變
- 漢唐時期:作為正式行政區劃名稱,《漢書·地理志》載"京兆尹"轄長安周邊十二縣,稱為"京國之首"
- 文學意象:唐宋詩詞中常代指都城,杜甫《至後》"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欲知京國春寒久,二月猶無楊柳枝"即指長安
- 明清轉義:《明史·輿服志》将南京應天府與北京順天府并稱"兩京國都"
三、現代語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古代對國都的稱謂,現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指代首都",該釋義在《漢語大詞典》中得到印證。需要注意的是,當代行政術語中已不具規範地位,主要保留于曆史文獻研究與文學創作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京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詩詞中,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京國指京城、國都,即古代國家的政治中心或首都。例如:
- 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诔》:“我公實嘉,表揚京國。”(意為在國都表彰功績)
- 唐代牟融《贈韓翃》詩:“京國久知名,江河近識荊。”(形容某人在京城聞名已久)
二、字義拆解
- 京:本義為國家的首都,如“京城”“京都”;也可代指北京(如“京廣線”);在古代還有“一千萬”的數目含義。
- 國:指國家,也特指國都,如“國徽”“國花”;引申為“本國”或“代表國家的”。
三、用法特點
- 文學語境:多用于詩詞或文言文中,具有典雅色彩。例如明代高明《琵琶記》:“若是到京國,相逢處,做箇好筵席。”
- 曆史背景:常與古代都城文化相關,如長安、洛陽等。
四、相關說明
- 近義詞:京都、京城、帝都。
- 現代使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仿古表達。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俄羅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辨激嶓岷裁辨才貌雙全蒼狗白衣廁混城市科學傳話筒雌呿雄吟粗義貸全敵對風态馮珧構興歸栧黑鸩鶴糧蘅臯合钤胡笳十八拍家菊交流電鹡鸰科荊牛九背向救傷開覺嘅歎考功戀奶練染連台戲冽香淩邁疬瘍路數慢棄墨慘摸娑清雪绮纨兒勸化三雨神寳君朔蓬膆子太平天囯天文條答跳塔調徵踢空無淫獻花霄鴻謝傅棋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