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拐子陣 ”。亦稱“ 拐子馬陣 ”。古騎兵陣法名。選用精銳騎兵為大陣的左右翼,相互支援,用以進擊或拒守的陣形。一說為用以沖鋒陷陣的以韋索貫連的人馬。 宋 曾公亮 《武經總要·東西拐子馬陣》:“東西拐子馬陣為大陣之左右翼也。本朝西北面行營拐子陣并選精騎,夷狄用兵每弓騎暴集,偏攻大陣,一面捍禦不及,則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陣以為救援。”《宋史·嶽飛傳》:“初, 兀朮 有勁軍,皆重鎧,貫以韋索,三人為聯,號‘拐子馬’。”《大金國志·熙宗三》:“ 兀朮 自将牙兵三千,往來為援,皆帶重甲,三人為伍,貫韋索,號‘鐵浮屠’,每進一步,即用拒馬子遮其後,示無反顧;復以鐵騎馬左右翼,號‘拐子馬’。”《水浒傳》第八四回:“皂雕旂展一派烏雲,拐子馬蕩半天殺氣。” 清 趙翼 《陔馀叢考·拐子馬不始于女真》:“《宋史》謂 金 人善用拐子馬……按《晉·載記》: 穆帝 時 燕 慕容恪 擊 魏 主 冉閔 ,擇 鮮卑 善射者五千人,以鐵鎖連其馬為方陣而前,遂破 閔 。則古時已有為之者。”
“拐子馬”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語言文化及曆史背景綜合理解:
該詞需分語境理解:日常用語中為貶義成語;曆史領域則指向金軍側翼騎兵戰術,需與訛傳的“連環馬”概念區分。
《拐子馬》是一個詞語,其意思指代的是具有欺騙、蠱惑他人的人或事物。這個詞語常常用來形容那些為了達到不良目的而采取欺騙手段的人。
《拐子馬》的拆分部首是馬(馬部),它的筆畫數為12畫。
《拐子馬》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具體可以追溯到清朝。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小說《紅樓夢》中,形容的是賈母家的寶玉。
《拐子馬》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拐子馬」。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拐子馬」這個詞語的寫法可能會有些不同,但基本的意思和形象仍然相同。
1. 他的伎倆像個老奸巨猾的拐子馬一樣。
2. 這家公司的廣告手段像拐子馬一樣,總是說過頭。
拐子、拐杖、馬腳、馬頭、馬車、馬駒
騙子、欺詐者、欺騙者、魔術師
善意的、真誠的、可信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