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卻頓的意思、卻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卻頓的解釋

後退受阻。《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唐 孔穎達 疏:“前行曰躐,卻頓曰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卻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來源于古代文獻注釋,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卻頓(què dùn)指後退受阻的狀态,即因障礙無法順利後退。該詞由表示退卻的“卻”和表示停頓的“頓”組合而成,強調行動受阻的瞬間。

詞源解析

  1. 文獻出處
    源自《詩經·豳風·狼跋》中“狼跋其胡,載疐其尾”一句。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注釋:“前行曰躐,卻頓曰疐。”這裡“疐”通“踬”,意為絆倒,而“卻頓”即描述後退時被絆住的狀态。

  2. 構詞分析

    • 卻:退卻、後退。
    • 頓:停頓、受阻。
      組合後特指後退過程中遭遇阻礙而被迫停止。

現代應用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籍研究或對《詩經》的注解中。如需類似表達,可用“退卻受阻”“後撤遇阻”等現代說法替代。

注意事項

若需深入探究,建議參考《毛詩正義》《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典籍,或訪問漢典(zdic.net)等專業辭書平台。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卻頓》的意思

《卻頓》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事物突然停下或中斷。它可以表示時間、行動或者聲音的突然間斷或暫停。

《卻頓》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卻頓》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卩”(xié)部,右邊是“音”(yīn)部。它的總筆畫數為9。

《卻頓》的來源

《卻頓》一詞最初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可以追溯到《荀子·大略》:“陽氣亢盛則病躁,陰氣亢盛則病靜。故夫卻頓食氣以遺神。”在這裡,卻指的是避免或停止,頓意為突然中斷。

《卻頓》的繁體

《卻頓》的繁體字為「卻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有時候會和現代字形不同。關于《卻頓》這一詞,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差異,但總體表達的意思和現代相似。

《卻頓》的例句

1. 他說話說了一半卻頓住了。

2. 電影中的畫面卻頓了一下,讓觀衆感到有些緊張。

《卻頓》的組詞

組詞:卻步、卻論、卻之不恭、卻聽不辦。

《卻頓》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突然、停頓、暫停

反義詞:連續、持續、不間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