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懼怕。 宋 王明清 《揮麈三錄》卷三:“逆 亮 纂位之後,偶因本朝遣使至其闕廷,有畏讋者,遂有輕我之心。” 明 劉基 《前江淮都轉運鹽使宋公政績記》:“使者甚威猛,上下畏讋,奉命莫敢忤。”
“畏讋”(wèi zh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極度畏懼、懼怕的心理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文獻用例
現代理解
該詞多用于形容面對強權、困境或壓力時産生的心理恐懼,甚至影響行為決策。例如:
“他性格畏讋,面對挑戰常選擇逃避。”
易混淆詞辨析
提示:此詞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書面語,需注意與形近詞區分。
畏讋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害怕、畏懼。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田”部,右邊是“言”部;它是一個繁體字,在簡化字中寫作“畏谮”。根據字形結構,畏讋的筆畫數為15畫。
畏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漢字有不同的寫法,通常在字的結構或部首上有所差異。在古代的寫法中,畏讋的樣子有些變化,如在“讋”字部分采用了不同的旁邊。然而,無論字形如何變化,它的詞義仍然是害怕、畏懼。
以下是關于畏讋的例句:
畏讋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畏讋無言”(形容對某事感到害怕而不敢發聲)。
畏讋的近義詞有“恐懼”、“驚恐”,反義詞可以是“勇敢”、“無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