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莅盟的意思、莅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莅盟的解釋

會盟;締結盟約。《穀梁傳·僖公三年》:“公子 季友 如 齊 莅盟。”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一·裕靖節公殉難》:“一日, 裕公 望見 招寳山 上有白旗,頗心疑之,乃勸 步雲 以竭誠報國,且與之盟; 步雲 僞稱足疾,勉強莅盟。”

涖盟:參加盟會。《春秋·僖公三年》:“冬, 公子友 如 齊 涖盟。” 孔穎達 疏引《公羊傳》:“涖盟者何,往盟乎彼也。”《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十年》:“ 燕 主 跋 與 夏 連和, 夏王 勃勃 遣禦史中丞 烏珞孤 如 燕 涖盟。” 胡三省 注:“ 春秋 之時,列國釋仇通好,兩君不及相見而盟,必使其臣涖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六:“於是遣使往 江華島 涖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莅盟(lì méng)是古代漢語中的政治術語,指諸侯或重要人物親自參與盟會,監督盟約的訂立過程。其核心含義強調“親臨現場主持或見證盟誓儀式”,多見于先秦文獻,尤與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會盟活動相關。

一、字義解析

  1. “莅”的本義

    意為“到達”“親臨”,引申為“監督”“主持”。如《孟子·梁惠王上》載“莅中國而撫四夷”,凸顯親臨現場的權威性。

  2. “盟”的涵義

    指通過祭祀、歃血等儀式締結契約,如《禮記·曲禮下》言“約信曰誓,莅牲曰盟”,強調儀式的莊重性。

二、曆史語境中的用法

先秦文獻中,“莅盟”特指諸侯或使者親赴盟會監督締約,體現信用與威懾。例如:

三、現代語義延伸

現代漢語中,“莅盟”已非常用詞,但可引申用于形容重要人物監督協議籤署的場景,如“兩國首腦莅盟籤約儀式”,保留“親臨見證”的古義遺風。

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莅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主要涉及政治、外交或人際交往中的盟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莅盟(拼音:lì méng)指參與盟會或締結盟約的行為,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國家間或重要人物之間的結盟活動。

二、具體解釋

  1. 古代政治外交場景
    指兩國或諸侯派代表到約定地點會盟,如《穀梁傳·僖公三年》記載:“公子季友如齊莅盟”,即魯國公子季友前往齊國參與盟會。

  2. 締結盟約的過程
    強調盟約的正式性與儀式性,例如清代薛福成《庸盦筆記》提到官員“勉強莅盟”,體現盟約的嚴肅性。

  3. 現代擴展含義
    在當代語境中,可引申為高層人士或組織間的協商合作,如領導人共同籤署協議、達成共識等。

三、相關用法

四、權威來源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穀梁傳》、清代文獻及現代詞典的釋義(參考、5)。若需查看更多用例或曆史背景,可查閱《春秋》相關注釋或古代政治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竝行避所逼戰貙犴川華垂簾聽決春雷叢荟翠發禱頌打中電熛雕轸墆積轓軒分北膚詞浮言幹澀挂帶絓結盥盤貫隼旱龍會厭箭簳家鴨警惠警柝基質軍角鈞權窠坐圹遠款舊睏睡連鴈寥寥無幾留名淪漫騾子營盲飙耄悼冥陵募緣疏猱升凝淡女兒缾沈簪折婆官撲落欺誣士素絲棧頌德碑鐵嶺通事無垠先置心蕩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