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蹐跼的意思、蹐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蹐跼的解釋

局促;拘束。 南朝 梁 劉潛 《為安成王讓江州表》:“六轡沃若,不策玄黃之馬;九成輪奂,無求擁腫之材。何則,蹐跼之路已窮,梁棟之用斯闕。”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阿稚》:“自愧山野不文,頗形蹐跼。” 郭沫若 《虎符》第三幕:“ 如姬 愈平淡自若, 信陵君 仍蹐跼無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蹐跼”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通常用于形容人因恐懼、緊張或處境艱難而表現出的局促不安、小心謹慎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字面構成

    • “蹐”(jí):本義為小步行走,腳步輕而急促,常見于古漢語,如《詩經》中“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之态。
    • “跼”(jú):通“局”,意為蜷縮、彎曲,引申為受限制、無法舒展。

    兩字組合後,“蹐跼”強調因外界壓力或内心恐懼導緻行動拘束、舉止畏縮。

  2. 引申含義
    多用于描寫人在困境中小心翼翼、不敢妄動的狀态,如:“他蹐跼于權貴之間,不敢直言。”


出處與用法


近義詞與反義詞


使用建議

若需進一步探讨古文用例或語境分析,可提供具體文本段落。

網絡擴展解釋二

蹐跼

蹐跼是一個表示瞬間的動作和狀态的詞語,常用來形容行走、跑步、踢踏等動作時的迅速和緊湊。

拆分部首和筆畫

蹐:足部部首,共7筆;跼:足部部首,共13筆。

來源

《爾雅·釋藻》中記載了“蹇蹇然”一詞,意為跛行的樣子。後來,古代漢語逐漸發展為“蹐跼”,用以形容行走時的短促和靈活。

繁體

在繁體字中,“蹐跼”仍然是“蹐跼”,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蹐跼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持了“蹇蹇然”的形态,用以表達迅速靈活的動作。

例句

1. 他蹐跼着趕往火車站,以确保不錯過列車。

2. 音樂響起,舞者們蹐跼着跳動,展示出優美的舞姿。

組詞

蹐步、瞬蹐、蹈蹼

近義詞

跳躍、奔騰、飛馳

反義詞

遲緩、局促、沉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