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教化政治。《後漢書·滕撫傳》:“風政修明,流愛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遺。” 劉義慶 《世說新語·政事》“承藉猛政,故可以和靜緻治” 劉孝标 注引《江惇傳》:“ 山遐 為 東陽 ,風政嚴苛,多任刑殺,郡内苦之。”《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十四年》:“ 甯 在 豫章 ,遣十五議曹下屬城,採求風政;并吏假還,訊問官長得失。”
(2).指政績。《後漢書·李固傳》:“天下喁喁,屬望風政。”《宋書·良吏傳·阮長之》:“前後所莅官,皆有風政,為後人所思, 宋 世言善治者,鹹稱之。”《北史·元颢傳》:“﹝ 顥 ﹞據有都邑,號令自己。天下人情,想望風政。自謂天之所授,頗懷驕怠。”
風政是漢語詞彙中一個具有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風政指代“政治風氣”或“治理風格”,強調執政者的品德教化對民衆和社會的影響。《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風化與政教”,即通過道德示範和政策推行引導社會風尚。例如,《後漢書·循吏傳序》中“廣求民瘼,觀納風政”,即指觀察地方官員的治理成效與民風狀況。
詞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由“風”(教化、習俗)與“政”(政務、治理)組合而成。古代多用于描述官員治理一方的綜合效果,如《古代漢語辭典》提到,風政涵蓋“廉潔、仁德、勤勉”等為官準則,與“苛政”形成對比。
近義關聯
風政與“德政”“仁政”含義相近,均強調執政者的道德表率作用。但“德政”側重具體政策,而風政更強調長期形成的治理風氣,如《中國曆史大辭典》指出其“兼具倫理導向與制度實踐的雙重意義”。
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風政可引申為對公職人員的作風要求。例如,廉政建設中常強調“整饬風政”,即通過規範行為與監督機制改善政治生态,這一用法在《現代漢語政治術語詞典》中亦有體現。
“風政”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古籍文獻可具體解釋如下:
指通過禮樂教化來治理國家或地方的政治理念,強調以德化民、改善社會風氣。例如:
特指官員治理地方的實際成效,多用于曆史評價。例如:
該詞現代已不常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人物評價的語境中。如需更詳細的古籍原文例證,可查閱《後漢書》《宋書》等史書相關章節。
懊惜八眉飽卿襃豔布雷不息逋債鯧鯸成育愁霜怆動擋衆悼歎登紀敵侔複交高遠館使後婦後廷昏頭昏腦矯情鎮物家鴨甲乙問傑丈夫寄言軍令重如山枯菀爛飯累死累活離會臨去秋波龍牙軸猛燭面約秘倦逆迕棚攤批辦潛遘傾目绮文熱呓軟背脊僧伽生賤雙鍵水吊子嗣法絲缰送燈縮略語滔風題塔為好成歉誤斷仙桂憸忮小律詩襲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