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體系出現的嚴重失衡狀态,主要表現為經濟活動急劇衰退、失業率飙升、企業破産增加、消費萎縮等一系列負面現象。以下從定義、核心原因、影響及周期性特點分述:
經濟危機的核心特征是生産過剩與需求不足的矛盾,本質上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産社會化與私有制矛盾的産物。例如,當商品因缺乏有效消費需求而積壓時,企業被迫削減生産,進而引發連鎖反應(如失業、信用體系崩潰等)。
自1825年英國首次爆發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始終呈現“繁榮—衰退—複蘇”的周期性規律。這種周期性與資本逐利驅動的盲目生産直接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或理論模型,可參考來源中的經濟學分析。
經濟危機這個詞意思是指經濟領域中發生的嚴重不穩定和困境。危機一詞意味着不穩定和危險,而經濟指的是與資源的生産、分配和消費相關的活動。
經濟危機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亻(人)+ 工(工具)+ 一(一)+ 十(十)+ 十(十)+ 卩(印章);總共有15個筆畫。
經濟危機這個詞來源于漢語。在繁體字中,經濟危機可以寫成經濟危機。
在古時候,經濟危機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因為這個詞彙比較新,所以沒有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
1. 最近的經濟危機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2. 許多企業因為經濟危機而破産。
1. 經濟: 經濟發展、經濟增長、經濟學等。 2. 危機: 政治危機、環境危機、社會危機等。
1. 經濟衰退: 指經濟活動的增長放緩或負增長,通常與經濟蕭條和就業減少相關。 2. 經濟蕭條: 指經濟活動非常低迷,通常伴隨着失業率的上升。
經濟繁榮: 指經濟活動的蓬勃發展,通常伴隨着就業機會增加和經濟增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