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杯珓的意思、杯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杯珓的解釋

亦作“桮筊”。占卜用具。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一:“ 太祖皇帝 微時,嘗被酒入 南京 高辛廟 ,香案有竹桮筊,因取以占己之名位。”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蔔教》:“後世問卜于神有器名杯珓者,以兩蚌殼投空鄭地,觀其俯仰,以斷休咎……或以竹,或以木,略斵削使如蛤形,而中分為二,有仰有俯,故亦名杯珓。” 元 張國賓 《合汗衫》第二折:“我那 徐州 東嶽廟 至靈至聖,有個玉杯珓兒,擲個上上大吉。” 章炳麟 《國故論衡·辨詩》:“古詩多詰詘不可誦,近體乃與杯珓讖辭相等。”


蔔教。神前占卜休咎之器。 唐 韓愈 《谒衡嶽廟》詩:“手持盃珓導我擲,雲此最吉餘難同。”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蔔教》:“後世問卜于神,有器名盃珓者,以兩蚌殼投空擲地,觀其俯仰,以斷休咎。自有此制後,後人不專用蛤殼矣。或以竹,或以木,略斲削使如蛤形而中分為二,有仰有俯,故亦名盃珓。盃者,言蛤殼中空可以受盛,其狀如盃也;珓者,本合為教,言神所告教現于此之俯仰也。”一本作“ 杯珓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杯珓(亦作“杯筊”、“杯校”、“杯教”)是中國古代占卜吉兇的器具,常見于民間信仰與宗教儀式中。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杯珓指一種以蚌殼、竹木或玉石制成的半月形蔔具,占卜時投擲于地,通過觀察其正反組合(一俯一仰為“勝珓”,雙仰為“陽珓”,雙俯為“陰珓”)判斷神意。

    例:《辭源》釋為“占吉兇之器”

  2. 字形演變

    “珓”本作“筊”,從竹(與竹制相關),後因材質擴展增“玉”旁。《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但“杯”指盛器,“珓”表蔔具,二字組合強調其功能屬性。


二、形制與用途


三、曆史文獻記載

  1. 唐代起源

    唐代文獻已見記載,李商隱《雜纂》稱“擲杯珓”為民間占卜習俗。

  2. 宋代普及

    朱熹《朱子語類》描述:“擲杯珓亦灼龜蔔之類”,反映其與龜蔔并列為常見占卜術。

  3. 明清延續

    《紅樓夢》第81回提及“在祠堂擺出杯珓”,印證其于家族祭祀中的應用。


四、民俗文化意義

杯珓作為溝通人神的媒介,承載三重文化内涵:

  1. 信仰實踐:常見于道教宮觀、佛寺及宗祠,用于求籤、問事、決疑;
  2. 心理依托:通過儀式化操作緩解不确定性焦慮,如婚嫁、出行前的占問;
  3. 民俗符號:象征“天命”與“人意”的互動,體現傳統“天人感應”思想。

五、學術研究參考


文獻來源索引

  1.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3. 程大昌《演繁露·蔔教》(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朱熹《朱子語類·卷六十六》(黎靖德編,中華書局)
  5. 曹雪芹《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
  6. 烏丙安《中國民俗學》(遼甯大學出版社)
  7. 黃正建《唐代占卜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杯珓”是古代用于占卜吉兇的器具,其名稱、用法及文化内涵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1.定義與材質

杯珓(拼音:bēi jiào)又稱“桮筊”,是一種占卜工具,通常由兩片蚌殼、竹片或木片制成,形似蛤殼。材料的選擇因地制宜,荒涼地區的廟宇甚至會用厚竹根替代。

2.使用方法

占卜時,将杯珓擲于地面,通過觀察其俯仰狀态(如一片朝上、一片朝下)來判斷吉兇。例如,宋代程大昌記載:“投空鄭地,觀其俯仰以斷休咎”。

3.名稱由來

4.曆史記載

5.辨析與誤讀

需注意與“杯棬”(bēi quān)區分,後者是古代木質酒杯,與占卜無關。兩詞因形近易混,但功能截然不同。

杯珓作為傳統占卜工具,融合了古代民間信仰與樸素哲學,其材質、用法及文化寓意在曆史文獻中均有印證,是研究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如需進一步了解占卜細節,可參考《演繁露》《石林燕語》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華華寶運迸雲筆文踣颠脖領子不識時不聽察罕承志出言不遜瓷罂促衿當應誕昭刀斧手打誓光贊顧訪桂葆函詢好消息華爪诘明節縮具裝課職枯禅拉然冷視梁辀靓糚厲疾沴厲盧姬騾車路頭菩薩明湖攀鱗判明盤袅千夫指氣缸勤德清超青盲鵲巢鸠居屈缭日銷月铄襦帶三打不回頭,四打連身轉四川瑣瑣碌碌堂印庭柯銅符土産圍繞唯心論械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