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桮筊”。占卜用具。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一:“ 太祖皇帝 微時,嘗被酒入 南京 高辛廟 ,香案有竹桮筊,因取以占己之名位。”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蔔教》:“後世問卜于神有器名杯珓者,以兩蚌殼投空鄭地,觀其俯仰,以斷休咎……或以竹,或以木,略斵削使如蛤形,而中分為二,有仰有俯,故亦名杯珓。” 元 張國賓 《合汗衫》第二折:“我那 徐州 東嶽廟 至靈至聖,有個玉杯珓兒,擲個上上大吉。” 章炳麟 《國故論衡·辨詩》:“古詩多詰詘不可誦,近體乃與杯珓讖辭相等。”
蔔教。神前占卜休咎之器。 唐 韓愈 《谒衡嶽廟》詩:“手持盃珓導我擲,雲此最吉餘難同。”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蔔教》:“後世問卜于神,有器名盃珓者,以兩蚌殼投空擲地,觀其俯仰,以斷休咎。自有此制後,後人不專用蛤殼矣。或以竹,或以木,略斲削使如蛤形而中分為二,有仰有俯,故亦名盃珓。盃者,言蛤殼中空可以受盛,其狀如盃也;珓者,本合為教,言神所告教現于此之俯仰也。”一本作“ 杯珓 ”。
“杯珓”是古代用于占卜吉兇的器具,其名稱、用法及文化内涵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杯珓(拼音:bēi jiào)又稱“桮筊”,是一種占卜工具,通常由兩片蚌殼、竹片或木片制成,形似蛤殼。材料的選擇因地制宜,荒涼地區的廟宇甚至會用厚竹根替代。
占卜時,将杯珓擲于地面,通過觀察其俯仰狀态(如一片朝上、一片朝下)來判斷吉兇。例如,宋代程大昌記載:“投空鄭地,觀其俯仰以斷休咎”。
需注意與“杯棬”(bēi quān)區分,後者是古代木質酒杯,與占卜無關。兩詞因形近易混,但功能截然不同。
杯珓作為傳統占卜工具,融合了古代民間信仰與樸素哲學,其材質、用法及文化寓意在曆史文獻中均有印證,是研究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如需進一步了解占卜細節,可參考《演繁露》《石林燕語》等古籍。
《杯珓》這個詞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碗和杯子。這個詞可以表示容器的形狀和功能。
《杯珓》這個詞的部首是木和玉,拆分之後可以得到“杯”和“珓”兩個部分。
“杯”的部首是木,它的筆畫數為5。
“珓”的部首是玉,它的筆畫數為10。
《杯珓》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出自《字彙補編》一書中,是古代人們對碗和杯子的描述。
《杯珓》這個詞的繁體字沒有一種固定的寫法,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和需求選擇不同的字形。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杯珓》這個詞在古時候可能有其他的寫法,但具體的寫法無法确定。
1. 請把茶倒進杯珓中。
2. 我們用杯珓來品嘗美味的酒。
組詞:杯子、珓碗。
近義詞:酒杯、茶碗。
反義詞:盤子、蓋碗。
【别人正在浏覽】